一增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人之定命十岁起,每百岁增一岁,达于八万四千岁之定命间。俱舍论光记十二曰:「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佛祖统纪三十曰:「以人寿八万四千岁,百年命减一年,至十岁,复增至八万四千岁。」
(术语)由人之定命十岁起,每百岁增一岁,达于八万四千岁之定命间。俱舍论光记十二曰:「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佛祖统纪三十曰:「以人寿八万四千岁,百年命减一年,至十岁,复增至八万四千岁。」
一增一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劫之间人寿一增一减也。俱舍论光记十二曰:「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之间,新译家称曰中劫。俱舍论十二曰:「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后十七,例皆如是。于十八后,从十岁增,极至八万岁,名第二中劫。」旧译家名此一增一减曰小劫。佛祖统纪三十曰:「如是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
(术语)经劫之间人寿一增一减也。俱舍论光记十二曰:「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之间,新译家称曰中劫。俱舍论十二曰:「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后十七,例皆如是。于十八后,从十岁增,极至八万岁,名第二中劫。」旧译家名此一增一减曰小劫。佛祖统纪三十曰:「如是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
二增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有二类:一、智增菩萨,大智之性分增上,而断恶證理自利之善根多,利生化物之善根少者。二、悲增菩萨,大悲之性分增上,欲久住生死,利乐有情,不欲疾进菩提之果者。故智增之菩萨,于初地舍分段身而取变易身,悲增之菩萨,至第八地初舍分段身也。见百法问答钞七。
(名数)菩萨有二类:一、智增菩萨,大智之性分增上,而断恶證理自利之善根多,利生化物之善根少者。二、悲增菩萨,大悲之性分增上,欲久住生死,利乐有情,不欲疾进菩提之果者。故智增之菩萨,于初地舍分段身而取变易身,悲增之菩萨,至第八地初舍分段身也。见百法问答钞七。
十六游增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寒八热之大地狱,各有四门,各门有四狱。各各附属十六地狱。堕于此之众生,转历诸所,而增其苦,故曰游增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副地狱,一大地狱之四门,各有煻煨增与尸粪增与锋刃增与烈河增之四处,合为十六处。八大地狱合之有一百二十八,是为罪人游履时增加之地狱,故名游增地狱。见俱舍论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后,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三藏法数】
(出经律异相并诸经要集)
谓八寒、八热大狱,每狱有四门,门各有四狱,受苦众生,于此诸狱,次第游历,其苦转增,故名十六游增地狱也。
〔一、黑沙地狱〕,谓热风吹热黑沙,沙著于身,皮骨燋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沸屎地狱。
〔二、沸屎地狱〕,谓沸屎铁丸,自然满前,驱逼罪人,使抱铁丸,烧其身手;复使撮著口中,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有铁觜虫,唼肉达髓,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铁钉地狱。
〔三、铁钉地狱〕,谓狱卒捉罪人,偃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钉钉其手足。周遍身体,尽五百钉,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饥饿地狱。
〔四、饥饿地狱〕,谓狱卒捉罪人,扑热铁上,镕铜灌口,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渴地狱。
〔五、渴地狱〕,谓狱卒将热铁丸,著罪人口中,烧其唇舌,通彻下过,无不燋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一铜镬地狱。
〔六、一铜镬地狱〕,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身已坏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多铜镬地狱。
〔七、多铜镬地狱〕,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举身烂坏,以铁钩取置馀镬中,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石磨地狱。
〔八、石磨地狱〕,谓狱卒捉彼罪人,扑热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转揩磨,骨肉糜碎,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脓血地狱。
〔九、脓血地狱〕,谓脓血沸涌,罪人于中,东西驰走,汤其身体,头面烂坏;又取脓血食之,通彻下过,苦毒难忍,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量火地狱。
〔十、量火地狱〕,谓有大火聚,其火燄然,狱卒驱逼罪人,手执铁升,以量火聚,遍烧身体,苦毒热痛,呻吟号哭,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灰河地狱。
〔十一、灰河地狱〕,谓纵广各五百由旬,灰河沸涌,恶气蓬,洄波相搏,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刺纵横,岸有剑林,枝叶华实皆是刀剑,罪人入河,随波上下,洄澓沉没,铁刺刺身,内外通彻,苦痛万端。乃出灰河,至彼岸上,利剑割刺,身体伤坏,复有豺狼,来啮罪人,生食其肉,走上剑树,剑刃下向,下剑树时,剑刃上向,手攀手绝,足踏足断,皮肉堕落,筋脉相连,有铁觜鸟,啄头食脑,罪人复入灰河,随波沉没,铁刺刺身,皮肉烂坏,脓血流出,惟有白骨,漂浮于外,冷风来吹,寻便起立,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铁丸地狱。
〔十二、铁丸地狱〕,谓有执铁丸狱卒,驱其罪人,撮之手足烂坏,举身火然,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釿斧地狱。
〔十三、釿斧地狱〕(釿音斤,剂断也),谓狱卒捉彼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釿斧,斫其手足及耳鼻身体,苦毒无量,久受罪已,方出此狱,复到豺狼地狱。
〔十四、豺狼地狱〕,谓豺狼竞来(音剂)啮罪人,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端,久受苦已,乃出此狱,复到剑树地狱。
〔十五、剑树地狱〕,谓诸罪人,入彼剑林,有暴风起,吹剑树叶,堕其身上,头面身体,无不伤坏,有铁觜鸟,啄其两目,苦痛无量,久受苦已,乃出此狱,复到寒冰地狱。
〔十六、寒冰地狱〕,谓有大寒风,吹罪人身,举体冻伤,皮肉堕落,苦毒叫唤,然后命终。皆因众生造极恶业,故堕此等诸地狱也。
(名数)八寒八热之大地狱,各有四门,各门有四狱。各各附属十六地狱。堕于此之众生,转历诸所,而增其苦,故曰游增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副地狱,一大地狱之四门,各有煻煨增与尸粪增与锋刃增与烈河增之四处,合为十六处。八大地狱合之有一百二十八,是为罪人游履时增加之地狱,故名游增地狱。见俱舍论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后,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三藏法数】
(出经律异相并诸经要集)
谓八寒、八热大狱,每狱有四门,门各有四狱,受苦众生,于此诸狱,次第游历,其苦转增,故名十六游增地狱也。
〔一、黑沙地狱〕,谓热风吹热黑沙,沙著于身,皮骨燋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沸屎地狱。
〔二、沸屎地狱〕,谓沸屎铁丸,自然满前,驱逼罪人,使抱铁丸,烧其身手;复使撮著口中,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有铁觜虫,唼肉达髓,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铁钉地狱。
〔三、铁钉地狱〕,谓狱卒捉罪人,偃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钉钉其手足。周遍身体,尽五百钉,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饥饿地狱。
〔四、饥饿地狱〕,谓狱卒捉罪人,扑热铁上,镕铜灌口,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渴地狱。
〔五、渴地狱〕,谓狱卒将热铁丸,著罪人口中,烧其唇舌,通彻下过,无不燋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一铜镬地狱。
〔六、一铜镬地狱〕,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身已坏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多铜镬地狱。
〔七、多铜镬地狱〕,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举身烂坏,以铁钩取置馀镬中,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石磨地狱。
〔八、石磨地狱〕,谓狱卒捉彼罪人,扑热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转揩磨,骨肉糜碎,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脓血地狱。
〔九、脓血地狱〕,谓脓血沸涌,罪人于中,东西驰走,汤其身体,头面烂坏;又取脓血食之,通彻下过,苦毒难忍,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量火地狱。
〔十、量火地狱〕,谓有大火聚,其火燄然,狱卒驱逼罪人,手执铁升,以量火聚,遍烧身体,苦毒热痛,呻吟号哭,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灰河地狱。
〔十一、灰河地狱〕,谓纵广各五百由旬,灰河沸涌,恶气蓬,洄波相搏,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刺纵横,岸有剑林,枝叶华实皆是刀剑,罪人入河,随波上下,洄澓沉没,铁刺刺身,内外通彻,苦痛万端。乃出灰河,至彼岸上,利剑割刺,身体伤坏,复有豺狼,来啮罪人,生食其肉,走上剑树,剑刃下向,下剑树时,剑刃上向,手攀手绝,足踏足断,皮肉堕落,筋脉相连,有铁觜鸟,啄头食脑,罪人复入灰河,随波沉没,铁刺刺身,皮肉烂坏,脓血流出,惟有白骨,漂浮于外,冷风来吹,寻便起立,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铁丸地狱。
〔十二、铁丸地狱〕,谓有执铁丸狱卒,驱其罪人,撮之手足烂坏,举身火然,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釿斧地狱。
〔十三、釿斧地狱〕(釿音斤,剂断也),谓狱卒捉彼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釿斧,斫其手足及耳鼻身体,苦毒无量,久受罪已,方出此狱,复到豺狼地狱。
〔十四、豺狼地狱〕,谓豺狼竞来(音剂)啮罪人,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端,久受苦已,乃出此狱,复到剑树地狱。
〔十五、剑树地狱〕,谓诸罪人,入彼剑林,有暴风起,吹剑树叶,堕其身上,头面身体,无不伤坏,有铁觜鸟,啄其两目,苦痛无量,久受苦已,乃出此狱,复到寒冰地狱。
〔十六、寒冰地狱〕,谓有大寒风,吹罪人身,举体冻伤,皮肉堕落,苦毒叫唤,然后命终。皆因众生造极恶业,故堕此等诸地狱也。
五种增上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增上缘,亦曰五缘。即念佛者现当二世所应蒙之增上缘,有五种之别。观念法门所谓「现生及舍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一者灭罪增上缘,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三者见佛增上缘,四者摄生增上缘,五者證生增上缘。」是也。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由佛为增上缘消除一切业障也。护念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现生护念增上缘,弥陀观音势至等随逐影护也。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于外而见佛也。摄生增上缘者,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也。證生增上缘者,保證灭后之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也。前三者为现益,后二者为当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由佛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观音势至等随时都护念著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被于外而见佛;四、摄生增上缘,就是靠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五、證生增上缘,就是保證命终之后的凡夫,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净土。
(名数)又名五增上缘,亦曰五缘。即念佛者现当二世所应蒙之增上缘,有五种之别。观念法门所谓「现生及舍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一者灭罪增上缘,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三者见佛增上缘,四者摄生增上缘,五者證生增上缘。」是也。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由佛为增上缘消除一切业障也。护念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现生护念增上缘,弥陀观音势至等随逐影护也。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于外而见佛也。摄生增上缘者,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也。證生增上缘者,保證灭后之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也。前三者为现益,后二者为当益。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由佛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观音势至等随时都护念著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被于外而见佛;四、摄生增上缘,就是靠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五、證生增上缘,就是保證命终之后的凡夫,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净土。
五浊增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浊者,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之时为始,初则其浊轻微,渐从时代之变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浇季之今时,愈益增长,故谓之五浊增时。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术语)五浊者,住劫中自人寿二万岁之时为始,初则其浊轻微,渐从时代之变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浇季之今时,愈益增长,故谓之五浊增时。
【佛学常见辞汇】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不增不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佛教说不增不减,有二门:一就实相之空理而言。一就法之无尽而言。如般若经,即就空理者,如不增不减经,即就无尽者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即真空也,真空无增减也。然如说生佛二界之不增不减,就生界之无尽佛界之无尽而言,二界无增减也。起信论义记上曰:「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年终不得说东近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分齐故。」
(术语)凡佛教说不增不减,有二门:一就实相之空理而言。一就法之无尽而言。如般若经,即就空理者,如不增不减经,即就无尽者般若心经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即真空也,真空无增减也。然如说生佛二界之不增不减,就生界之无尽佛界之无尽而言,二界无增减也。起信论义记上曰:「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年终不得说东近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分齐故。」
不增不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明众生念念成佛而生佛二界皆无增减也。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明众生念念成佛而生佛二界皆无增减也。
不增减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中第八为不动地,此地虽减染法,而增净法,而其增减不起执著,故所證此地之真如,谓之不增减真如。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中第八为不动地,此地虽减染法,而增净法,而其增减不起执著,故所證此地之真如,谓之不增减真如。
四增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至增劫则四种增盛也。一,寿量增盛,由千岁至八万岁。二,有情增盛,由万人至无数量。三,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富饶。四,善品增盛,至修十善及诸道品。
【佛学常见辞汇】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一、寿量增盛〕,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寿减至十岁后,复渐增展转增至八万岁,是名寿量增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
〔二、有情增盛〕,有情即众生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惟馀万人;后复渐增,展转无数。于劫增时,其地广博严净,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众,是名有情增盛。
〔三、资具增盛〕,资具者,资生之具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民饥馑,以稊稗等为上妙食。至劫增时,安隐丰乐,种种地味自然出生,乃至谷果等类,渐渐充足,是名资具增盛。
〔四、善品增盛〕,善品者,善人所修诸道品也。谓劫末时,世间有情广造十恶之业,不修善道。至劫增时,人民广修十善及诸道品,是名善品增盛。(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名数)谓至增劫则四种增盛也。一,寿量增盛,由千岁至八万岁。二,有情增盛,由万人至无数量。三,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富饶。四,善品增盛,至修十善及诸道品。
【佛学常见辞汇】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一、寿量增盛〕,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寿减至十岁后,复渐增展转增至八万岁,是名寿量增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赡部,又云阎浮,华言胜金。)
〔二、有情增盛〕,有情即众生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惟馀万人;后复渐增,展转无数。于劫增时,其地广博严净,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众,是名有情增盛。
〔三、资具增盛〕,资具者,资生之具也。谓劫末时,此赡部洲,人民饥馑,以稊稗等为上妙食。至劫增时,安隐丰乐,种种地味自然出生,乃至谷果等类,渐渐充足,是名资具增盛。
〔四、善品增盛〕,善品者,善人所修诸道品也。谓劫末时,世间有情广造十恶之业,不修善道。至劫增时,人民广修十善及诸道品,是名善品增盛。(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生佛不增不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佛一如,故法界众生虽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也。(参见:生佛一如),或言生佛二界,共为无量无边。生界无边,故众生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无边,故众生入佛界,而佛界不增。起信论义记曰:「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岁终不得说东近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边故。」
(术语)生佛一如,故法界众生虽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亦不增也。(参见:生佛一如),或言生佛二界,共为无量无边。生界无边,故众生成佛,而生界不减,佛界无边,故众生入佛界,而佛界不增。起信论义记曰:「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岁终不得说东近而西远,何以故?以虚空无边故。」
生佛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多增道章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长阿含十报法经之异名。
(经名)长阿含十报法经之异名。
息灾增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修法中之息灾法与增益法也。
(术语)四种修法中之息灾法与增益法也。
悲增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二增菩萨之一、(参见:二增菩萨)
(菩萨)二增菩萨之一、(参见:二增菩萨)
智增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二增菩萨之一。(参见:二增菩萨)
(菩萨)二增菩萨之一。(参见:二增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