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唯境无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世外道计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立唯境无识(今所谓唯物论)之义,清辩论师于真谛中立心境共为真空,于俗谛中立唯境无识之义,以与护法论师之唯识无境对立。盖内识有境有心,心必托境而起故也。义林章一末曰:「或顺世外道及清辩等。成立境唯。为简于彼言识之唯。」
【佛学常见辞汇】
谓唯有一切物质现象,物质现象之外无心识的作用,即今所谓之唯物论。
唯识无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唯有内心,心外无境也。楞伽经唯识论曰:「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秘藏宝钥上曰:「幻影观心,唯识遮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唯有心识,心识之外无一切物质现象,即今所谓之唯心论。
唯识无境界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般若流支译,楞伽经唯识论之异名。
带质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类境之一。如第六识缘五根五境,第七识缘第八识,自心所现之相分带本质之实体,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带持镜外之实物者。
【三藏法数】
带即兼带,质即体质。谓以心缘心也。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境时,其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是名带质境。
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萨遮尼乾子经之异名。
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与大萨遮尼乾授记经同本。但缺王论品。
闲尘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无要之文字,不用之言语也。文字属于色尘之境,言语属于声尘之境。临济录曰:「上他闲尘境,都不辨邪正。」
闲机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用之机缘作略。临济录曰:「皆是上他古人闲机境。」
智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者能观之心,境者所对之法。境有真妄二者,妄为智之所断,真为智之所證。
【佛学常见辞汇】
智与境。智是能观的心;境是所对的法。
智境冥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能观之真智与所观之真理,冥合一致也。止观五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以无缘智,缘无相境。无相之境,相无缘之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
【佛学常见辞汇】
谓能观的真智与所观的真理,冥合一致。
堪忍之境
【佛学大辞典】
(界名)同堪忍世界。即娑婆世界也。
万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境界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的境界。
违境
【佛学大辞典】
(杂语)违逆自己身心之境界,即起瞋恚受苦痛之事象也。境相本无差别,而任自己之心意以判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违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解境十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以真实之智解见法界时,立为万有无非皆佛,分之为十种: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尘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六尘之心所对者。色声香味触法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