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6,分1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性境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保境将军
真境
迷境
根境
根境识
神境
神境通
神境智證通
庄严入一切佛境界经
常境
阴境
净土境观要门
佛类词典(续上)
阿赖耶识三种境性境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保境将军
真境
迷境
根境
根境识
神境
神境通
神境智證通
庄严入一切佛境界经
常境
阴境
净土境观要门
阿赖耶识三种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二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三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之依报也。阿赖耶识常以此三种为所缘之境。
(术语)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二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三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之依报也。阿赖耶识常以此三种为所缘之境。
性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类境之一。
【三藏法数】
性即实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及第八识等所缘色等实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是名性境。
(术语)三类境之一。
【三藏法数】
性即实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及第八识等所缘色等实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是名性境。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
(经名)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
保境将军
【佛学大辞典】
(图像)大经藏中有列保境将军之像者。是取傅大士为鸟伤宰时之形也。释门正统三曰:「又立保境将军,助香火之奉,谓是在日乌伤宰也。」
(图像)大经藏中有列保境将军之像者。是取傅大士为鸟伤宰时之形也。释门正统三曰:「又立保境将军,助香火之奉,谓是在日乌伤宰也。」
真境
【佛学大辞典】
(杂语)真理之境界也。维摩经序曰:「冥心真境,既画环中。」
(杂语)真理之境界也。维摩经序曰:「冥心真境,既画环中。」
迷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迷之境界,三界六道之内也。
(术语)迷之境界,三界六道之内也。
根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根尘。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别,境有五境六境之别,六根六境,又称十二处或十二入。见俱舍论等。
(术语)又名根尘。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别,境有五境六境之别,六根六境,又称十二处或十二入。见俱舍论等。
根境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根尘识。即有取境之作用者,谓之根,所缘谓之境,能缘谓之识。五根五境五识,谓之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识谓之十八界。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乃至意根以意识为所依缘法境。见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根尘识,即六根六境六识,合之为十八界。
(术语)又名根尘识。即有取境之作用者,谓之根,所缘谓之境,能缘谓之识。五根五境五识,谓之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识谓之十八界。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乃至意根以意识为所依缘法境。见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根尘识,即六根六境六识,合之为十八界。
神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神境智證通之略。
(术语)神境智證通之略。
神境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神境智證通之略。
【佛学常见辞汇】
神境智證通的简称。
(术语)神境智證通之略。
【佛学常见辞汇】
神境智證通的简称。
神境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通六通十通之一。(参见:通)
【佛学常见辞汇】
五通或六通之一。
(术语)五通六通十通之一。(参见:通)
【佛学常见辞汇】
五通或六通之一。
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种,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都有五种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报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变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变现种种的境界事物。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种,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都有五种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报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变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变现种种的境界事物。
庄严入一切佛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之略名。
(经名)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之略名。
常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常智所照之境,离一切生灭之相,故云常境。经云世间相常住即是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术语)常智所照之境,离一切生灭之相,故云常境。经云世间相常住即是也。四教仪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
阴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境之一。
【三藏法数】
阴,覆盖之义。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亦名五蕴,蕴即积聚之义。若言覆盖一切善法,此就因得名;若言积聚无量生死,此就果得名。十境以阴居初者,有二义:一现前,二依经。现前者,谓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重担,常自现前,是故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云:声闻依四念处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又经中凡列法门,无不以五阴为首,是故初观,此且就五阴通总而言。若专论所观之境,必须于五阴中,除却前四,的取第五识阴,为所观之境也。(一期者,谓人从生至死也。重担者,生死重沓名重,人所荷负名担。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故云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除却前四者,谓除色受想行也。)
(术语)十境之一。
【三藏法数】
阴,覆盖之义。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亦名五蕴,蕴即积聚之义。若言覆盖一切善法,此就因得名;若言积聚无量生死,此就果得名。十境以阴居初者,有二义:一现前,二依经。现前者,谓人受一期果报之身,即是五阴,五阴重担,常自现前,是故初观。依经者,大品般若云:声闻依四念处行道,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又经中凡列法门,无不以五阴为首,是故初观,此且就五阴通总而言。若专论所观之境,必须于五阴中,除却前四,的取第五识阴,为所观之境也。(一期者,谓人从生至死也。重担者,生死重沓名重,人所荷负名担。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故云五阴即四念处。所观之境,除却前四者,谓除色受想行也。)
净土境观要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元怀则述。明约心观佛境观不二之法门。
(书名)一卷,元怀则述。明约心观佛境观不二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