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万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境界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的境界。
违境
【佛学大辞典】
(杂语)违逆自己身心之境界,即起瞋恚受苦痛之事象也。境相本无差别,而任自己之心意以判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违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解境十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以真实之智解见法界时,立为万有无非皆佛,分之为十种: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尘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六尘之心所对者。色声香味触法是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俱舍颂疏一曰:「色等五境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又】实相之理,为妙智游履之所,故称为境。是属于前之法境。玄义二上曰:「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函盖相称,境智不可思议。」
【佛学常见辞汇】
心所游履和攀缘的境界,如色为眼识所游履,叫做色境,法为意识所游履,叫做法境等是。
境本定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佛之相好而发心,谓之见相发心。此见相依四教之机,有四种不同。然其所对之佛身,必为丈六之释迦应身。应身为所观之境,观见此四相之别也。因而定为境本之佛身,为丈六之释迦,是谓之境本定身。止观辅行一曰:「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于色相上四见不同。」四教仪集注上曰:「如来,谓丈六身,即境本定身也。」
境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审详分别观察三性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谓为境。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识观,谓为行。果者,谓有漏之修,能感世间一切之妙果,无漏之修,永灭诸障而得大菩提也。
【佛学常见辞汇】
境是所观之境界,行是所修之闻思修三慧,果是所证之菩提妙果。
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證智,妄觉非境界。」
【俗语佛源】
本指疆域,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艺术所达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诗中的境界很美。(李明权)
境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细之一。自第二之转相现一切之境界者。亦名现相。又名现识。唯识论所谓果能变。与识之自体分所现之相分同。起信论曰:「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
【三藏法数】
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境界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般若之一,一切诸法为般若所对境界(般若为能缘之智,诸法为所缘之境),故指一切诸法曰境界般若。见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般若之一。
【三藏法数】
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證本有之智也。后得智者,谓證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也。)
境界有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对之一。(参见:有对)
境界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爱之一。(参见:爱)
境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所观之理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释签一曰:「理惑一体,境智如如。」
【佛学常见辞汇】
境与智。所观之理叫做境;能观之心叫做智。
境智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所立之三轨也。(参见:三轨)
境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约于所观境界之唯识。五种唯识之一。法苑义林章一曰:「一境唯识,阿毗达磨经云:鬼与傍生,人与天,各随其所感,事等心异,故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之境者,皆境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