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智境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我相,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證,于取其所證,心执著而不忘。认之为我,是名为我相。二人相,比前我相,已进一步,不复认證为我,尚持我悟之心,是名为人相。三众生相,较前人相又进一步,虽已超过我人之相,尚存了證了悟之相,是名为众生相。四寿命相,比前众生相复进一步,虽已超过證悟之心,尚存能觉之智,如彼之命根,潜续于内,是名寿命相。见圆觉略疏下。
妄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妄心所现虚妄不实之境界。一切世间之事物是也。占察经下曰:「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
【佛学常见辞汇】
虚妄不实的境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皆虚假不实。
同境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识记种依之一。
因陀罗微细境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门之一,(参见:玄门)
色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境之一。青黄赤白等之法,为眼根所对之境界者。
【佛学常见辞汇】
五境之一。(参见:五境)
五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法,是为眼等五根所缘之境界,故云五境。
【佛学常见辞汇】
色声香味触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行境十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满足證得境界之十佛。对于解境十佛而言。旧华严经三十七所列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新华严经作正觉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新本性佛),如意佛(新随乐佛)之名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圆满而證得无上境界的十种佛,即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又名正觉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又名本性佛)、如意佛(又名随乐佛)。
如如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如之理体为如如智所契之境者。
【三藏法数】
谓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虚空,不迁不变,无灭无生,以其境如如智,故名如如境。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壮严经同本而支出者。
佛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境界也。华严经二曰:「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法界皆周遍。」中阿含经十三曰:「我今获此义,得入佛境界。」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境界。
佛境界庄严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贤菩萨之三昧也。大疏十谓佛境界是诸佛自證真实境界,非声闻等所能及,如法华方便品中所说,庄严者,即是如来自證体,有无量德自庄严云。义释七谓此佛境界,即是诸佛自證不思议平等心地之庄严,谓从大悲胎藏曼陀罗,普现色身,遍满虚空法界,一时行菩萨行,庄严种种佛刹,成就一切众生,随起一种善根,皆具万德,故名为普贤菩萨。普贤即是大日之圆因,而佛是圆因之果也。
妙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思议之境界也。谓以观法之智慧观之,则一一之法,皆备实相之理也。
别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各各别别之境界也。亦别境心所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各别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别境心所。别境心所有五种,即欲、胜解、念、定、慧,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次念相应。
【佛学次第统编】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么地、五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
一、欲 欲者,于所乐境希求冀望,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
二、胜解 胜解者,于决定非犹预境,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不可以他缘引诱改转而为业用。
三、念 念者,于过去曾习之性,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四、三么地 三么地者,此翻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而为体性,智依此生,而为业用。
五、慧 慧者,于所观境,简别决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别境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行心所之对,于一切之心不遍起。对于各各别别之境而起之心所也。例如向所乐之境,则欲之心所起,向决定之境,则胜解之心所起是也。
非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邪非之境界也。戒本疏一上曰:「依月再说,用清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