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类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境者,八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三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识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实体种子而生之实法,唯自能缘之见分颠倒计度,而发现假相者。此假相既无能生之种子,亦无所托之本质,唯独起影像,故云独影境。此境为随其种子及善恶之性等能缘之见分者,故云独影唯随见。三、带质境,如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或如散心独影之意识,缘五尘之境,其自识之相分,谓为第八识之见分,谓为五尘,确有所托之本质(性质),非如彼龟毛兔角无本质者,故对于彼独影境而谓之带质境,顾彼所托之本质,虽为有实体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为所托之本质,似必支配于能缘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于非我之物体现我相为依实之本质与非实之妄情而现之一种似非相分,故此相分,不得使属于任何一方。于见分之妄情与性境之本质。二者,可使为两质之性质者,故谓之带质通情本。带质境通于妄情与本质通也。颂曰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见唯识枢要上末。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三类境者,谓第八阿赖耶识,缘三种境,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
〔一、种子境〕,谓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名种子境。
〔二、根身境〕,谓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而为身分,故名根身境。(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器世间境〕,世界如器,名器世间。谓从第八识转相而成现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名器世间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十卷,华严经之具名。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普贤说其名义及證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缘。
五妙境界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第四。言极乐之色声等五种境界极其妙乐也。
五别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五位百法中欲,胜解,念,定,慧之五心所。缘各别之对境缘而起。故名别境。
五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法,是为眼等五根所缘之境界,故云五境。
【佛学常见辞汇】
色声香味触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不思议境界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之略名。
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不思议境界经,三卷,赵宋施护译。佛住法界光明菩萨宫,入普遍光明三摩地,而放大光明,殑伽沙之菩萨云集,妙吉祥菩萨入无垢普光三摩地,现大神变而来,普华幢天子问修何法,而得如是神通,佛以四种之四法答之,又说妙吉祥最初发心转女成男之因缘。
六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法,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界,故名六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故名六境。
文殊说不思议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境界经之略名。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之别译。
心一境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有七名,此其中之一也。为使心止住一境之性。(参见: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鍊、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著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著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化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可教化之境土也。十方国土皆是如来之化境。二种佛境之一。见华严经疏五,三藏法数四。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教化的境土,为二种佛境之一。
【三藏法数】
谓十方国土,皆是如来所化境界,是名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