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埋没(埋沒)  拼音:mái mò
1.埋藏,埋在地下。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宋。王安石 破冢诗二首之一:「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
2.比喻才能无法施展,隐而不彰。《三国演义》第五回:「瓒叹曰:『如此可谓埋没英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况是同郡儒门,岂可埋没于此?」
《國語辭典》:埋玉  拼音:mái yù
埋葬有才华的人或女子。《梁书。卷五○。陆云公传》:「不谓华龄,方春掩质,埋玉之恨,抚事多情。」
《國語辭典》:埋轮(埋輪)  拼音:mái lún
1.车轮埋于地下,以示坚守。《孙子。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2.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朝政腐败。帝选派张纲八人巡视全国,纠察吏治,馀人皆受命之部,独纲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上书弹劾梁冀,揭露梁冀的罪恶。见《后汉书。卷五六。张皓传》。后比喻不畏权贵,直言进谏。《文选。沈约。奏弹王源》:「虽埋轮之志,无屈权右,而狐鼠微物,亦蠹大猷。」
3.比喻圆月隐没于天际。唐。唐彦谦 七夕诗:「露白风清夜向晨,小星垂佩月埋轮。」
《國語辭典》:埋骨  拼音:mái gǔ
人死而埋其尸骨。《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三。蔡琰。胡笳十八拍。第一一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分類:埋葬尸骨
《骈字类编》:云埋(云埋)
唐 罗隐 新安投所知 云埋野艇吟归去,草没山田赋遂初。
《國語辭典》:埋头(埋頭)  拼音:mái tóu
集中精神,专心致力于一件事。《文明小史》第二六回:「自此以后,只许埋头用功,再不要出去招这些邪魔外道来便了。」也作「埋首」。
《漢語大詞典》:沈埋
亦作“沉埋”。
(1).埋藏;深藏。 唐 陆龟蒙 《袭美以紫石砚见赠诗以迎之》:“澄沙脆弱闻应伏,青铁沉埋见亦羞。”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词之一:“金琐已沉埋,壮气蒿莱!” 宋 叶适 《题王叔范自耕园》诗:“心想新园名字出,故时臺馆半沉埋。” 清 吴伟业 《夜游虎丘试剑石》诗:“鱼肠葬后应飞去,神物沉埋未足奇。” 叶圣陶 《城中·微波》:“终于恍然而悟,是 忆云 !沉埋在意识之中的相思突地冒出头来。”
(2).犹言埋首。谓专心工作。 唐 韦应物 《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诗:“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牘间。”
(3).埋没。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二折:“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沉埋田野,可惜了你那盖世英才。”《水浒传》第八五回:“今日 宋 朝奸臣们,闭塞贤路,有金帛投於门下者,便得高官重用;无贿赂投於门下者,总有大功於国,空被沉埋,不得升赏。”
(4).借指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吾如得返,是天佑之;其遂沉埋,亦吾所喜。”
《漢語大詞典》:尘埋(塵埋)
犹埋没。 元 不忽木 《点绛唇·辞朝》套曲:“臣向这仕路上为官倦首,枉尘埋了锦带 吴 钩。”
分類:埋没
《國語辭典》:埋香  拼音:mái xiāng
埋葬美人。清。俞樾 金缕曲。花信匆匆度词:「万紫千红飘零尽,凭仗东风送去,更不问埋香何处?」也作「埋香骨」。
《國語辭典》:椎埋  拼音:zhuī mái
1.击杀人而加以掩埋。泛指杀人。《汉书。卷九○。酷吏传。王温舒传》:「少时椎埋为奸,已而试县亭长。」
2.盗墓。《南史。卷四一。齐宗室传。南丰伯赤斧传》:「梁州有古墓名曰『尖冢』,或云张骞坟,欲有发者,辄闻鼓角与外相拒,椎埋者惧而退。」
《國語辭典》:埋忧(埋憂)  拼音:mái yōu
掩藏忧愁,不使露出。汉。仲长统〈述志〉诗二首之一:「寄愁天上,埋忧地下。」
分類:排除忧愁
《國語辭典》:埋名  拼音:mái míng
隐灭姓名,不使人知道。《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惭于先帝。」
《國語辭典》:埋藏  拼音:mái cáng
掩埋隐藏。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后以石匣埋藏。」
《國語辭典》:埋照  拼音:mái zhào
掩藏才识,不使显露。南朝宋。颜延之 五君咏诗五首之一:「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尔贤埋照久,余病常年悲。」
《分类字锦》:埋金
唐书杜暹传开元四年以监察御史覆屯碛西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镇守使刘遐庆更相讼诏暹即按入突骑施帐究索左验虏以金遗暹暹固辞左右曰公使绝域不可失戎心乃受焉阴埋幕下已出境乃移文俾取之突厥大惊
分类: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