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四坐法之一。密教行者,修敬爱法,或降伏法时所结之坐法也。略出念诵经一曰:「若欲降伏,应面向西,结贤坐而坐。」注云:「并脚蹲坐,臀不著地,是也。」又准提陀罗尼经曰:「竖二膝,并脚,名为贤坐。」
(杂语)四坐法之一。密教行者,修敬爱法,或降伏法时所结之坐法也。略出念诵经一曰:「若欲降伏,应面向西,结贤坐而坐。」注云:「并脚蹲坐,臀不著地,是也。」又准提陀罗尼经曰:「竖二膝,并脚,名为贤坐。」
诸佛以莲华为坐床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诸佛常以莲华为座床者,盖取莲华藏世界之义。莲华藏世界者,报身佛之净土也。又智度论八曰:「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坐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中略)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大日经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门之身坐此华台也。然世间莲亦有无量差降,所谓大小开合色相浅深各发不同,如是心地花台亦有权实开合等异也。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华也,其华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华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若缘觉声闻,当坐于花叶之上,或坐俱勿头华叶上。(中略)若净居诸天乃至初禅梵天等,世间立号为梵者皆坐赤莲华中。」
(杂语)诸佛常以莲华为座床者,盖取莲华藏世界之义。莲华藏世界者,报身佛之净土也。又智度论八曰:「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坐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中略)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大日经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门之身坐此华台也。然世间莲亦有无量差降,所谓大小开合色相浅深各发不同,如是心地花台亦有权实开合等异也。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华也,其华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华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若缘觉声闻,当坐于花叶之上,或坐俱勿头华叶上。(中略)若净居诸天乃至初禅梵天等,世间立号为梵者皆坐赤莲华中。」
莲华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半跏坐为吉祥坐,结跏趺坐为莲华坐。大日经不思议疏曰:「凡坐法圣善之寺三藏和上边面受,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华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也,别此坐者非圣坐也。」【又】莲华之台座也。诸佛恒以莲华为坐床者,取莲华藏世界之义。又智度论举诸释。(参见:莲华)。
【佛学常见辞汇】
1。半跏坐名吉祥坐,结跏趺坐即是莲华坐。2。莲华的台座。
(术语)半跏坐为吉祥坐,结跏趺坐为莲华坐。大日经不思议疏曰:「凡坐法圣善之寺三藏和上边面受,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华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也,别此坐者非圣坐也。」【又】莲华之台座也。诸佛恒以莲华为坐床者,取莲华藏世界之义。又智度论举诸释。(参见:莲华)。
【佛学常见辞汇】
1。半跏坐名吉祥坐,结跏趺坐即是莲华坐。2。莲华的台座。
盘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即趺坐也。吾国俗语谓之盘膝坐。又谓之盘膝股坐。六祖坛经曰:「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杂语)即趺坐也。吾国俗语谓之盘膝坐。又谓之盘膝股坐。六祖坛经曰:「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树下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于冢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皆在树下。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为头陀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于冢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皆在树下。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为头陀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骆驼坐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两膝并立而蹲踞也。行事钞下三之四曰:「僧祇不得作骆驼坐,应加趺坐。」资持记曰:「骆驼,谓两膝柱地。」释门归敬仪下曰:「两膝道坐者,经中名为骆驼坐也。」同通真记曰:「两膝并坐者,谓竖两膝以尻蹲居,经中斥为骆驼坐也。」
(杂语)两膝并立而蹲踞也。行事钞下三之四曰:「僧祇不得作骆驼坐,应加趺坐。」资持记曰:「骆驼,谓两膝柱地。」释门归敬仪下曰:「两膝道坐者,经中名为骆驼坐也。」同通真记曰:「两膝并坐者,谓竖两膝以尻蹲居,经中斥为骆驼坐也。」
燕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宴坐同。中阿含经二十八曰:「入室燕坐。」
(术语)与宴坐同。中阿含经二十八曰:「入室燕坐。」
禅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之结跏趺坐。以是为修禅人之坐法也。智度论七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中略)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恐怖。」
(术语)谓之结跏趺坐。以是为修禅人之坐法也。智度论七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中略)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恐怖。」
稳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事安坐也。临济录曰:「老僧稳坐。」
(术语)无事安坐也。临济录曰:「老僧稳坐。」
离婆多坐禅第一
【佛学大辞典】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露地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于露地坐禅也。行事钞下三之一曰:「在露地者。智论云:我观树下如半舍,无异荫覆凉乐。又生爱著,便受露地。日光遍照,空中净明,易入空定。」大乘义章十五曰:「露地坐者,树下荫湿,久居致患,故至露地。」
【佛学常见辞汇】
在露地上坐禅,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谓比丘在树下坐,如住半舍,荫覆凉乐,故生爱著;又虑雨漏湿冷,鸟屎污身,毒虫所扰,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随意快乐,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为头陀行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于露地坐禅也。行事钞下三之一曰:「在露地者。智论云:我观树下如半舍,无异荫覆凉乐。又生爱著,便受露地。日光遍照,空中净明,易入空定。」大乘义章十五曰:「露地坐者,树下荫湿,久居致患,故至露地。」
【佛学常见辞汇】
在露地上坐禅,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谓比丘在树下坐,如住半舍,荫覆凉乐,故生爱著;又虑雨漏湿冷,鸟屎污身,毒虫所扰,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随意快乐,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为头陀行也。
悬脚坐
【佛学大辞典】
(术语)降伏鬼神之法,阿吒薄俱元帅仪轨下曰:「悬脚坐,以左右二手急作拳,捺左右二眼上,急以上唇齧下唇,裂睚看,是阿吒婆拘降伏大魔鬼神印。」
(术语)降伏鬼神之法,阿吒薄俱元帅仪轨下曰:「悬脚坐,以左右二手急作拳,捺左右二眼上,急以上唇齧下唇,裂睚看,是阿吒婆拘降伏大魔鬼神印。」
长坐不卧
【佛学次第统编】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常当安坐。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常当安坐。
坐化
【俗语佛源】
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如赵熙《长城魂》五:「只有几天,她显然衰老了,仿佛成了一个哑女,仿佛是一个病妇,一个坐化在这泥屋里的信女。」又如《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佛门常用的坐式是结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这种坐式。据说,定力深的信徒,临终时能够预知时间,安然而逝。坐化又称坐亡、坐脱、坐逝等,历代有关记载甚多。如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载:「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肉体)不坏。」又如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四记载:五代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李明权)
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如赵熙《长城魂》五:「只有几天,她显然衰老了,仿佛成了一个哑女,仿佛是一个病妇,一个坐化在这泥屋里的信女。」又如《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佛门常用的坐式是结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这种坐式。据说,定力深的信徒,临终时能够预知时间,安然而逝。坐化又称坐亡、坐脱、坐逝等,历代有关记载甚多。如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载:「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肉体)不坏。」又如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四记载:五代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李明权)
十种行──坐禅人十种行
【三藏法数】
(出解脱道论)
〔一、令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无懈怠,即得远离疑盖等过,三昧现前,是为遍起观诸根。(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晓了于相〕,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必当晓了意识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宽,调适得中;则妄想不生,禅定易入,是为晓了于相。
〔四、制令心调〕,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起精进,制伏其心,调停适中,勿使过度,增长乱意,则得定相现前,三昧成就,是为制令心调。
〔五、折伏懈怠〕,谓坐禅之人,若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于是之时,必当谛观诸禅功德,策励精进,则定相现前,三昧可得,是为折伏懈怠。
〔六、心无味著〕,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以慧根迟钝,及少方便,不得寂静,故于胜定,无所乐著,是为心无味著。
〔七、心欢喜〕,谓坐禅之人,于诸胜定,心若无味,当观生老病死,及诸恶趣,令生恐怖;然后念佛法僧等诸功德,策进身心,令欣得禅定,是为心欢喜。
〔八、心定成舍〕,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为心定成舍。
〔九、近学定人〕,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应当远离不修威仪及不习寂静之人,而常亲近安住寂静、威仪整肃、心源泯净者,依其教诫,成就正定道业,是为近学定人。
〔十、乐著安定〕,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于彼得定,善解缘起,入寂静处者,即当爱乐恭敬,求其开导,以起定心,是为乐著安定。
(出解脱道论)
〔一、令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无懈怠,即得远离疑盖等过,三昧现前,是为遍起观诸根。(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晓了于相〕,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必当晓了意识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宽,调适得中;则妄想不生,禅定易入,是为晓了于相。
〔四、制令心调〕,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起精进,制伏其心,调停适中,勿使过度,增长乱意,则得定相现前,三昧成就,是为制令心调。
〔五、折伏懈怠〕,谓坐禅之人,若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于是之时,必当谛观诸禅功德,策励精进,则定相现前,三昧可得,是为折伏懈怠。
〔六、心无味著〕,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以慧根迟钝,及少方便,不得寂静,故于胜定,无所乐著,是为心无味著。
〔七、心欢喜〕,谓坐禅之人,于诸胜定,心若无味,当观生老病死,及诸恶趣,令生恐怖;然后念佛法僧等诸功德,策进身心,令欣得禅定,是为心欢喜。
〔八、心定成舍〕,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为心定成舍。
〔九、近学定人〕,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应当远离不修威仪及不习寂静之人,而常亲近安住寂静、威仪整肃、心源泯净者,依其教诫,成就正定道业,是为近学定人。
〔十、乐著安定〕,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于彼得定,善解缘起,入寂静处者,即当爱乐恭敬,求其开导,以起定心,是为乐著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