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久成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公案名。具云香林坐久成劳,托日常之言语动作,而商量天地之本分者。碧岩集第二所谓:「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是也。盖僧推祖师达磨西来,必有本分之一物,拈起其问;而香林拶面壁九年,定坐久疲劳。巧于言语应对之间,拈弄本分者也。
(术语)公案名。具云香林坐久成劳,托日常之言语动作,而商量天地之本分者。碧岩集第二所谓:「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林云:坐久成劳。」是也。盖僧推祖师达磨西来,必有本分之一物,拈起其问;而香林拶面壁九年,定坐久疲劳。巧于言语应对之间,拈弄本分者也。
坐具
【佛学大辞典】
(物名)旧称曰尼师檀,新称曰尼师但那Nis!i^dana,译曰随坐衣、坐卧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席卧具。」然无论何时以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为不法。南山义净皆痛斥之。释门归敬仪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者也。(中略)今见梵僧来至佛前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具明矣。」寄归传三曰:「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中略)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毁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用一布巾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苾刍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坐卧的器具。
(物名)旧称曰尼师檀,新称曰尼师但那Nis!i^dana,译曰随坐衣、坐卧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席卧具。」然无论何时以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为不法。南山义净皆痛斥之。释门归敬仪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者也。(中略)今见梵僧来至佛前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具明矣。」寄归传三曰:「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中略)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毁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用一布巾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苾刍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坐卧的器具。
坐夏由
【佛学大辞典】
(杂名)行脚僧,在某寺过夏者,从本寺给以由文。见象器笺十六。
(杂名)行脚僧,在某寺过夏者,从本寺给以由文。见象器笺十六。
坐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居之异名,坐夏安居也。西域记二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前代译经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参见:安居)
【佛学常见辞汇】
安居的别名,即在夏季里静坐以修行佛法。
(术语)安居之异名,坐夏安居也。西域记二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前代译经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参见:安居)
【佛学常见辞汇】
安居的别名,即在夏季里静坐以修行佛法。
安居
【佛学大辞典】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行事)Vars!a,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业疏四曰:「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参见:布萨)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坐针锋
【佛学大辞典】
(故事)坐于针之锋端而听法也。法苑珠林三界篇:「色界诸天下来听法,六十诸天共坐一锋之端,而不迫窄,都不相碍。」智度论:「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
(故事)坐于针之锋端而听法也。法苑珠林三界篇:「色界诸天下来听法,六十诸天共坐一锋之端,而不迫窄,都不相碍。」智度论:「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
坐海丈夫
【佛学大辞典】
(传说)经律异相九,有「坐海以救估客」一章。昔菩萨与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遇大飘风。菩萨曰:我为众生舍身,海神所恶者死尸也。即引刀自害,海神恶之,漂舟上岸。天帝释睹菩萨弘慈,以天之神药灌口。菩萨忽苏,起坐与众相劳。出杀身济估人经及度无极集。
(传说)经律异相九,有「坐海以救估客」一章。昔菩萨与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遇大飘风。菩萨曰:我为众生舍身,海神所恶者死尸也。即引刀自害,海神恶之,漂舟上岸。天帝释睹菩萨弘慈,以天之神药灌口。菩萨忽苏,起坐与众相劳。出杀身济估人经及度无极集。
坐堂
【佛学大辞典】
(杂名)禅林之称,谓僧堂也。
(杂名)禅林之称,谓僧堂也。
坐参
【佛学大辞典】
(杂语)每晚必参住持求开示,谓之晚参。其晚参已前,大众集于僧堂,坐禅澄心,以待晚参,谓之坐参。坐者禅坐,参者晚参,坐禅于参前之意。见象器笺九。
(杂语)每晚必参住持求开示,谓之晚参。其晚参已前,大众集于僧堂,坐禅澄心,以待晚参,谓之坐参。坐者禅坐,参者晚参,坐禅于参前之意。见象器笺九。
坐牌
【佛学大辞典】
(物名)于僧堂各记自己之名,张于其席次者。
(物名)于僧堂各记自己之名,张于其席次者。
坐饿关
【佛学大辞典】
(杂语)青溪暇笔曰:「近日一番僧自西域来,不御饮食,日啖枣果数枚而已。所坐一龛,仅容其身。如欲入定,则令人锁其龛门,加纸密糊封之。或经月馀,謦欬之声亦绝,人以为化去,潜听之,但闻掐念珠历历。有叩其术者,则劝人少思少睡少食耳。」按释典虽有入定之说,而不必封锁于龛中也。今惟坐饿关者,有似此僧所为,疑此风即从此僧而起。
(杂语)青溪暇笔曰:「近日一番僧自西域来,不御饮食,日啖枣果数枚而已。所坐一龛,仅容其身。如欲入定,则令人锁其龛门,加纸密糊封之。或经月馀,謦欬之声亦绝,人以为化去,潜听之,但闻掐念珠历历。有叩其术者,则劝人少思少睡少食耳。」按释典虽有入定之说,而不必封锁于龛中也。今惟坐饿关者,有似此僧所为,疑此风即从此僧而起。
坐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禅那Dhyana之略,译曰思惟、静虑,以息虑凝心究明心性之术也。达磨来,此道始盛于支那。天台出,此法方见,与教相应。而以此为唯一之法,规矩最备者,无过于禅宗。增一阿含经十二曰:「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弥陀经上曰:「念经者,思道者;坐禅者,经行者。」天台之四种三昧中,其常坐三昧,即坐禅也。止观二曰:「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馀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顶脊端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胁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
【佛学常见辞汇】
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佛学次第统编】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俗语佛源】
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台宗讲四种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禅。有人说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达摩来华之后,始盛行于中国,其实早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不过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无名氏)
(术语)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禅那Dhyana之略,译曰思惟、静虑,以息虑凝心究明心性之术也。达磨来,此道始盛于支那。天台出,此法方见,与教相应。而以此为唯一之法,规矩最备者,无过于禅宗。增一阿含经十二曰:「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弥陀经上曰:「念经者,思道者;坐禅者,经行者。」天台之四种三昧中,其常坐三昧,即坐禅也。止观二曰:「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馀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顶脊端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胁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
【佛学常见辞汇】
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佛学次第统编】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俗语佛源】
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台宗讲四种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禅。有人说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达摩来华之后,始盛行于中国,其实早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不过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无名氏)
坐禅方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比丘三千威仪,天台之次第禅门,日本永平之普劝坐禅仪,莹山之坐禅用心记等,皆记坐禅之方法者也。
(杂语)大比丘三千威仪,天台之次第禅门,日本永平之普劝坐禅仪,莹山之坐禅用心记等,皆记坐禅之方法者也。
坐禅十种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坐禅堂
【佛学大辞典】
(堂塔)僧堂之异名。
(堂塔)僧堂之异名。
坐禅板
【佛学大辞典】
(物名)报座禅时之板也。
(物名)报座禅时之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