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测量卫星(测量卫星)  拼音:cè liáng wèi xīng
以测定地表位置为目的的卫星。它可与地面上数点之间,形成立体三角测量,正确的测定离岛或大陆之间相互关系的位置。
《国语辞典》:吹蚀作用(吹蚀作用)  拼音:chuī shí zuò yòng
乾燥而松散的地表物质,经风的吹噬,将大量的物质吹移,称为「吹蚀作用」。
《国语辞典》:喷出岩(喷出岩)  拼音:pēn chū yán
岩浆喷出地表或水里,迅速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小。也称为「火山岩」。
《国语辞典》:南极圈(南极圈)  拼音:nán jí quān
约南纬六十六度半。南半球夏至时,太阳照射地表的最南界限,亦是寒带与温带的界线。
《国语辞典》:间歇泉(间歇泉)  拼音:jiàn xiē quán
周期性喷发的温泉。地底下的蒸气压力增加而将地下水与水蒸气喷出地表;喷出后压力释放,待累积至足够蒸气压力再重覆发生。大多分布在火山活动的地区,如美国黄石公园、冰岛、纽西兰等处均有。也称为「间歇喷泉」。
《国语辞典》:无风带(无风带)  拼音:wú fēng dài
地表无风或多变风带。大致上有赤道无风带与回归无风带。皆气流辐合或辐散之处。
《漢語大詞典》:断绝地(斷絶地)
多有自然障碍,通行困难的地表。 华山 《远航集·窑洞阵地战》:“ 武乡 这地方,到处都是些黄土层的断绝地。屹梁上看时倒也还开阔平展,可是河沟底却东弯西折,到处都是‘迷沟子’。”
《国语辞典》: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拼音:huán jìng bǎo hù
保护地表上有益于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活、生存的空间、资源及其他相关事物。目的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使其适于人类的生存。
《漢語大詞典》:冰川作用
冰川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和建设作用。包括冰川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蚀地貌,侵蚀下来的物质经冰川搬运,最后因冰川融化而沉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
《漢語大詞典》:地表火
腐植质层燃烧的一种森林火灾,通常不露出表面
仅燃烧林地表面的枯枝落叶或林下灌木、草层的一种森林火灾
《漢語大詞典》:地表水
指分布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以及固态形式的冰川、积雪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之一。
《漢語大詞典》:地带性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环境在地表呈带状伸展,并按一定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广义的理解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前两者又合称水平地带性。狭义的理解仅指纬度地带性。
《國語辭典》:地理环境(地理環境)  拼音:dì lǐ huán jìng
各种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地表景观。包括地形、气候、水力、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经济、交通、聚落、人口、政治等人文地理因素。如:「这里因为地理环境优良,所以很快就发展成人口汇聚的大都市。」
《漢語大詞典》:大气保温效应
指大气层对大气下层和地表的保温作用。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氯氟烃以及水汽等既能吸收来自太空的长波辐射,又能拦截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下层和地表温度升高。
《漢語大詞典》: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是地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