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0,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关中四圣
显扬圣教论
七圣觉
圣财
转凡成圣
转六凡成四圣
四圣證位
超凡入圣
三圣──华严三圣
七种圣──小乘七种圣
圣教所说分
圣如意
圣言所摄
转轮圣王所应供养
佛类词典(续上)
转轮圣王关中四圣
显扬圣教论
七圣觉
圣财
转凡成圣
转六凡成四圣
四圣證位
超凡入圣
三圣──华严三圣
七种圣──小乘七种圣
圣教所说分
圣如意
圣言所摄
转轮圣王所应供养
转轮圣王
【佛学大辞典】
(杂名)略曰转轮王,又曰轮王。(参见:转轮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證果。参考轮王条。
【三藏法数】
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杂名)略曰转轮王,又曰轮王。(参见:转轮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證果。参考轮王条。
【三藏法数】
谓离垢地菩萨,修行二地法门,成就功德,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王四天下,有自在力,能除众生破戒之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遍给济,诸所作业,念佛法僧;在大众中,为首为胜;受金轮宝,统领四洲,故云转轮圣王。(四天下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即四洲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关中四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圣)
(名数)(参见:四圣)
显扬圣教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无著造,唐玄奘译。法相宗十一论之一。取瑜伽论之枢要者。
(书名)二十卷,无著造,唐玄奘译。法相宗十一论之一。取瑜伽论之枢要者。
七圣觉
【佛学常见辞汇】
七觉分。(参见:七觉分)
七觉分。(参见:七觉分)
圣财
【佛学常见辞汇】
圣人的财产。大宝积经说:「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
圣人的财产。大宝积经说:「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
转凡成圣
【佛学次第统编】
因中有妄与真,果上分凡与圣。凡者凡夫,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是名凡夫。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是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
因中有妄与真,果上分凡与圣。凡者凡夫,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是名凡夫。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是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
转六凡成四圣
【佛学次第统编】
六趣三界,总曰六凡。六凡岂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圣。圣有差别,约相说四。然圣亦非圣,即是六凡所转者耳。圣,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言四圣者,谓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一、声闻 为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二、缘觉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缘觉者,一为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非花落叶之外缘,自觉悟无常,而断惑證理者。独觉者,为彼于无佛之世,而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非花落叶,独自觉悟者。
三、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或菩提索埵。旧译作大道心众生、道众生;新译作大觉有情、觉有情。求道大心之人,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曰道众生。又曰大觉有情,又萨埵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是由意译者也。又总求佛果,名大乘众。
四、佛 佛陀之略称,译作觉者。具满自觉觉他之二行,为十界最高之圣者。
六趣三界,总曰六凡。六凡岂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圣。圣有差别,约相说四。然圣亦非圣,即是六凡所转者耳。圣,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言四圣者,谓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一、声闻 为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二、缘觉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缘觉者,一为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非花落叶之外缘,自觉悟无常,而断惑證理者。独觉者,为彼于无佛之世,而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非花落叶,独自觉悟者。
三、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或菩提索埵。旧译作大道心众生、道众生;新译作大觉有情、觉有情。求道大心之人,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曰道众生。又曰大觉有情,又萨埵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是由意译者也。又总求佛果,名大乘众。
四、佛 佛陀之略称,译作觉者。具满自觉觉他之二行,为十界最高之圣者。
四圣證位
【佛学次第统编】
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佛。
声闻五位修證 资粮、加行、通达、修习、无学。
资粮位 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
加行位 煖、顶、忍、世第一。
通达位 预流向、预流果。
修习位 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罗汉向。
无学位 罗汉果。(有馀、无馀涅槃。)
声闻四果 须陀洹、斯陀舍、阿那舍、阿罗汉。
九种罗汉 退守乃至俱解脱。
二种缘觉 独觉、因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小、大。
大乘五十五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五十二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十二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十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信位 信、乃至愿。
十住位 发心、乃至法王子。
十行位 欢喜、乃至灌顶。
十回向位 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乃至法界无量。
四加行位 煖、顶、忍、世第一。
十地位 欢喜、乃至法云。
等觉位 略。
大乘四果 初地、八地、十地、佛地。
声闻得果时期 三生六十劫。
缘觉得果时期 百劫。
成佛时期 三祗、不空、一念、自在。
三劫 初、二、三。
十地 欢喜、乃至法云。
十地二种 本有无垢、修生显得。
十六大菩萨。 略。
四圣 声闻、缘觉、菩萨、佛。
声闻五位修證 资粮、加行、通达、修习、无学。
资粮位 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
加行位 煖、顶、忍、世第一。
通达位 预流向、预流果。
修习位 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罗汉向。
无学位 罗汉果。(有馀、无馀涅槃。)
声闻四果 须陀洹、斯陀舍、阿那舍、阿罗汉。
九种罗汉 退守乃至俱解脱。
二种缘觉 独觉、因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小、大。
大乘五十五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五十二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十二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十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十信位 信、乃至愿。
十住位 发心、乃至法王子。
十行位 欢喜、乃至灌顶。
十回向位 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乃至法界无量。
四加行位 煖、顶、忍、世第一。
十地位 欢喜、乃至法云。
等觉位 略。
大乘四果 初地、八地、十地、佛地。
声闻得果时期 三生六十劫。
缘觉得果时期 百劫。
成佛时期 三祗、不空、一念、自在。
三劫 初、二、三。
十地 欢喜、乃至法云。
十地二种 本有无垢、修生显得。
十六大菩萨。 略。
超凡入圣
【俗语佛源】
佛教称断惑證真的人为圣;入圣,指入于圣人的境界。具体地说,超出六道轮回者,即入「圣流」。轮回于六道的众生,称为「六凡」;超出生死者,称为「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俱舍论》卷十八说:「入圣得果,离染漏尽」。《景德传灯录·神宴国师》说:「定祛邪法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谓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道德,进入了圣人的行列。后来以「超凡入圣」比喻学识造诣精深,由凡庸而达于圣域。如宋·黄庭坚《题杨凝式诗碑》说:「余尝评近世三家书,杨少师如散僧入圣。」又宋无《忆旧冯素之诗》说:「传经心入圣,用笔意凝神」。又以「超凡入圣」勉励后人,如《诸子语类》卷八说:「而今紧要:且看圣人如何,常人如何,自家因甚便不如圣人?因甚便又是常人?就此理会得,便可超凡入圣。」(常正)
佛教称断惑證真的人为圣;入圣,指入于圣人的境界。具体地说,超出六道轮回者,即入「圣流」。轮回于六道的众生,称为「六凡」;超出生死者,称为「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俱舍论》卷十八说:「入圣得果,离染漏尽」。《景德传灯录·神宴国师》说:「定祛邪法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谓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道德,进入了圣人的行列。后来以「超凡入圣」比喻学识造诣精深,由凡庸而达于圣域。如宋·黄庭坚《题杨凝式诗碑》说:「余尝评近世三家书,杨少师如散僧入圣。」又宋无《忆旧冯素之诗》说:「传经心入圣,用笔意凝神」。又以「超凡入圣」勉励后人,如《诸子语类》卷八说:「而今紧要:且看圣人如何,常人如何,自家因甚便不如圣人?因甚便又是常人?就此理会得,便可超凡入圣。」(常正)
三圣──华严三圣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
〔二、普贤菩萨〕,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伏道者,伏即潜伏之义。谓普贤能伏初起微细无明,居等觉位,在众菩萨之首,故云伏道之顶。断道者,谓断初起微细无明惑也。邻者,近也。极圣者,佛也。)
〔三、文殊师利〕,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名妙德也。
(出翻译名义)
〔一、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
〔二、普贤菩萨〕,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伏道者,伏即潜伏之义。谓普贤能伏初起微细无明,居等觉位,在众菩萨之首,故云伏道之顶。断道者,谓断初起微细无明惑也。邻者,近也。极圣者,佛也。)
〔三、文殊师利〕,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名妙德也。
七种圣──小乘七种圣
【三藏法数】
(又名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圣,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名为圣。贤首宗立为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名异义同也。
〔一、随信行〕,行,即进趣之义。谓钝根之人,凭他生解,依信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信行。
〔二、随法行〕,谓利根之人,自以智力,依法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法行。
〔三、信解〕,谓前信行之人,转入修道,以钝根故,依凭信力,起发真解,故名信解。(修道者,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
〔四、见得〕,谓前法行之人,转入修道,以利根故,见法得理,故名见得。
〔五、身證〕,谓受想心灭,现身即證涅槃寂静之定,故名身證。(现身,即现生之身。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六、时解脱〕,谓前信行钝根之人,欲待时节,及以缘具,方堪入道,故名时解脱。(缘具有六,谓衣、食、床具、处所、说法人、同学人也。)
〔七、不时解脱〕,谓前法行利根之人,能于一切时中,进修善业,不待时节,及以缘具,而入于道,故名不时解脱。
(又名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圣,正也。舍凡性,入正性,故名为圣。贤首宗立为七士夫趣,亦名七丈夫。名异义同也。
〔一、随信行〕,行,即进趣之义。谓钝根之人,凭他生解,依信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信行。
〔二、随法行〕,谓利根之人,自以智力,依法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法行。
〔三、信解〕,谓前信行之人,转入修道,以钝根故,依凭信力,起发真解,故名信解。(修道者,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
〔四、见得〕,谓前法行之人,转入修道,以利根故,见法得理,故名见得。
〔五、身證〕,谓受想心灭,现身即證涅槃寂静之定,故名身證。(现身,即现生之身。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六、时解脱〕,谓前信行钝根之人,欲待时节,及以缘具,方堪入道,故名时解脱。(缘具有六,谓衣、食、床具、处所、说法人、同学人也。)
〔七、不时解脱〕,谓前法行利根之人,能于一切时中,进修善业,不待时节,及以缘具,而入于道,故名不时解脱。
圣教所说分
【三藏法数】
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圣如意
【三藏法数】
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圣言所摄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于如来及诸弟子所说正法,当依凭正义,信解修习,遵崇圣制,不敢违越,是名圣言所摄。
谓修行之人,于如来及诸弟子所说正法,当依凭正义,信解修习,遵崇圣制,不敢违越,是名圣言所摄。
转轮圣王所应供养
【三藏法数】
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
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