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0,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过去圣灵
四圣十哲
极圣
极圣位
经生圣者
廓然无圣
贤圣
二十七贤圣
四十二贤圣
贤圣名字品
缘起圣道经
弥陀初会圣众
瞿伽离谤二圣堕地狱
转凡为圣
佛类词典(续上)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过去圣灵
四圣十哲
极圣
极圣位
经生圣者
廓然无圣
贤圣
二十七贤圣
四十二贤圣
贤圣名字品
缘起圣道经
弥陀初会圣众
瞿伽离谤二圣堕地狱
转凡为圣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
过去圣灵
【佛学大辞典】
(杂名)总谓死者之灵魂。圣灵者。谓既弃坌尘之身,独存神圣之灵识也。
(杂名)总谓死者之灵魂。圣灵者。谓既弃坌尘之身,独存神圣之灵识也。
四圣十哲
【佛学大辞典】
(杂名)稽古略二曰:「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谓之什门四圣。加昙影、慧严、慧观、僧、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佛祖通载八曰:「资学三千。拔萃有八。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观、慧严等。各有著述。知别传明。」
(杂名)稽古略二曰:「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谓之什门四圣。加昙影、慧严、慧观、僧、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佛祖通载八曰:「资学三千。拔萃有八。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观、慧严等。各有著述。知别传明。」
极圣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圣中之极。谓佛也。金鞞论曰:「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盂兰盆经疏新记上曰:「佛为极圣。」
(杂语)圣中之极。谓佛也。金鞞论曰:「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盂兰盆经疏新记上曰:「佛为极圣。」
极圣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性位之一。究竟妙觉之位也。
(术语)六种性位之一。究竟妙觉之位也。
经生圣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在预流等圣位,经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后般涅槃者。其中经欲界生之圣者,必不往生于色无色界。證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此以彼圣者,既厌欲界之苦,深恐生于上界,犹有长时之苦,同于欲界故也。经色界生之圣者,于色界无苦,随而有以厌心劣而上生于无色界之义。大毗婆沙论五十三问答欲界经生之圣者,生于上二界否?评家云:定无复生于上二界者。俱舍论二十四曰:「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是由凡经生之圣者,不惟习根极为成熟,又得殊胜之所依止也。并见俱舍光记二十四,宝疏二十四等。
(术语)谓在预流等圣位,经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后般涅槃者。其中经欲界生之圣者,必不往生于色无色界。證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此以彼圣者,既厌欲界之苦,深恐生于上界,犹有长时之苦,同于欲界故也。经色界生之圣者,于色界无苦,随而有以厌心劣而上生于无色界之义。大毗婆沙论五十三问答欲界经生之圣者,生于上二界否?评家云:定无复生于上二界者。俱舍论二十四曰:「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是由凡经生之圣者,不惟习根极为成熟,又得殊胜之所依止也。并见俱舍光记二十四,宝疏二十四等。
廓然无圣
【佛学大辞典】
(公案)廓然而无圣谛之意。景德传灯录第三菩提达磨条曰:「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此一句古来称为禅之枢机,杂透难解之极则。见碧岩录(第一则),从容录(第二则)。
(公案)廓然而无圣谛之意。景德传灯录第三菩提达磨条曰:「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此一句古来称为禅之枢机,杂透难解之极则。见碧岩录(第一则),从容录(第二则)。
贤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于善之义。圣者会于正之义。和于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證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證理断惑,次舍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为贤。见道以上名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理也。理无偏邪,故说为正。證理舍凡,说为圣矣。(中略)就位分别,见前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四教仪二曰:「言贤者,邻圣曰贤,(中略)贤者名直善也。」嘉祥仁王经疏三曰:「会真名圣。」俱舍义光记二十二曰:「贤谓贤和,圣谓圣正。」大乘中,仁王经有三贤十圣之目,璎珞本业经有四十二贤圣之称。小乘中,萨婆多宗立七贤七圣,成实宗立二十七贤圣。但贤有通别之二门。据别门,则贤居下位。据通门,则通于见谛以上。如经说贤者舍利弗贤者须菩提等,福田经所说之二十贤圣。俱舍论二十二曰:「分别贤圣品。」成实论一曰:「分别贤圣品。」大乘义章十七本曰:「贤圣义。」义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贤圣章。」各有所说。
【佛学常见辞汇】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證真的人即叫做圣。
(术语)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于善之义。圣者会于正之义。和于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證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證理断惑,次舍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为贤。见道以上名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理也。理无偏邪,故说为正。證理舍凡,说为圣矣。(中略)就位分别,见前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四教仪二曰:「言贤者,邻圣曰贤,(中略)贤者名直善也。」嘉祥仁王经疏三曰:「会真名圣。」俱舍义光记二十二曰:「贤谓贤和,圣谓圣正。」大乘中,仁王经有三贤十圣之目,璎珞本业经有四十二贤圣之称。小乘中,萨婆多宗立七贤七圣,成实宗立二十七贤圣。但贤有通别之二门。据别门,则贤居下位。据通门,则通于见谛以上。如经说贤者舍利弗贤者须菩提等,福田经所说之二十贤圣。俱舍论二十二曰:「分别贤圣品。」成实论一曰:「分别贤圣品。」大乘义章十七本曰:「贤圣义。」义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贤圣章。」各有所说。
【佛学常见辞汇】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證真的人即叫做圣。
二十七贤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成实论,中阿含福田经所说。俱舍家亦兼言之。二十七贤圣者:十八有学((参见:有学条),)与
(名数)成实论,中阿含福田经所说。俱舍家亦兼言之。二十七贤圣者:十八有学((参见:有学条),)与
四十二贤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为菩萨者,(中略)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参见:四十二地)
(名数)三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为菩萨者,(中略)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参见:四十二地)
贤圣名字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璎珞本业经之品名。
(经名)菩萨璎珞本业经之品名。
缘起圣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唐玄奘译。方等部之摄。佛说初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道理,而成正觉者。与佛说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同本。
(经名)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唐玄奘译。方等部之摄。佛说初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道理,而成正觉者。与佛说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同本。
弥陀初会圣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瞿伽离谤二圣堕地狱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十三云:舍利弗目连遇雨宿陶家。暗中先有女人,二人不知。女人夜梦失精,晨朝水浴。瞿伽离见之谓二人行不净,三度为佛所呵,不改。遂生疮死,堕于大莲华地狱。杂宝藏经三。杂阿含经四十八。十诵律三十七亦见之。涅槃经二十曰:「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
(传说)智度论十三云:舍利弗目连遇雨宿陶家。暗中先有女人,二人不知。女人夜梦失精,晨朝水浴。瞿伽离见之谓二人行不净,三度为佛所呵,不改。遂生疮死,堕于大莲华地狱。杂宝藏经三。杂阿含经四十八。十诵律三十七亦见之。涅槃经二十曰:「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
转凡为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