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0,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页
大圣金刚夜叉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小圣
凡圣
凡圣一如
凡圣不二
凡圣同居土
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
一间圣者
六道四圣
分别圣位经
四重圣众
佛类词典(续上)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大圣金刚夜叉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小圣
凡圣
凡圣一如
凡圣不二
凡圣同居土
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
一间圣者
六道四圣
分别圣位经
四重圣众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大圣金刚夜叉
【佛学大辞典】
(异类)五大明王之一,(参见:金刚夜叉)
(异类)五大明王之一,(参见:金刚夜叉)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
【佛学大辞典】
(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
(菩萨)旧称文殊师利。新称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萨也。
大圣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记五字文殊之修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记五字文殊之修法。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新称曼殊室利。译曰妙吉祥。
(菩萨)新称曼殊室利。译曰妙吉祥。
小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圣者中,證悟之浅者。小乘之四果对于大乘则为小圣。又大乘之诸菩萨,对于佛亦为小圣。
(术语)圣者中,證悟之浅者。小乘之四果对于大乘则为小圣。又大乘之诸菩萨,对于佛亦为小圣。
凡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德,与二智合明,与四机合节,与众圣合其冥显。」
(术语)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德,与二智合明,与四机合节,与众圣合其冥显。」
凡圣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凡圣不二。从事相言之,则有六凡四圣之十界差别,由其理性言之,则无差别平等也。宝藏论曰:「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大日经义释五曰:「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凡圣不二,即凡夫和圣人的体性毫无差别平等的意思。
(术语)又云凡圣不二。从事相言之,则有六凡四圣之十界差别,由其理性言之,则无差别平等也。宝藏论曰:「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大日经义释五曰:「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凡圣不二,即凡夫和圣人的体性毫无差别平等的意思。
凡圣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凡圣一如同。
(术语)与凡圣一如同。
凡圣同居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如娑婆世界为凡夫圣者同居之国土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界名)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如娑婆世界为凡夫圣者同居之国土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有五十偈,说般若波罗蜜经于三乘法,皆当摄受。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有五十偈,说般若波罗蜜经于三乘法,皆当摄受。
一间圣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还向中有一间圣者,乃十八有学之一。(参见:一间)
(术语)不还向中有一间圣者,乃十八有学之一。(参见:一间)
六道四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界中由第一地狱界至第六天界为六道。第七声闻界,第八缘觉界,第九菩萨界,第十佛界为四圣。法华玄义二曰:「十界谓六道四圣也。」
(名数)十界中由第一地狱界至第六天界为六道。第七声闻界,第八缘觉界,第九菩萨界,第十佛界为四圣。法华玄义二曰:「十界谓六道四圣也。」
分别圣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證法门经之略名。
(经名)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證法门经之略名。
四重圣众
【佛学大辞典】
(杂名)胎藏界曼荼罗四重圆坛之诸尊也。
(杂名)胎藏界曼荼罗四重圆坛之诸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