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饱和度(饱和度)  拼音:bǎo hé dù
土壤中水分容积与空隙容积的比例。
《国语辞典》:盐害(盐害)  拼音:yán hài
自然盐对土壤、植物与金属等的侵害。如造成土壤盐化、植物枯死与金属腐蚀等后果。
《国语辞典》:腐植土  拼音:fǔ zhí tǔ
腐植物质含量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土壤。
《国语辞典》:腐植质(腐植质)  拼音:fǔ zhí zhí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是动植物残体(如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排泄物、皮毛和尸体等)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又重新合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
《国语辞典》:含水层(含水层)  拼音:hán shuǐ céng
具有良好孔隙率及渗透度的岩石或土壤,储存丰富的地下水,可供取用。如砂岩、石灰岩等都是很好的含水层。
《国语辞典》:敷盖物(敷盖物)  拼音:fū gài wù
铺撒于土壤上以防止水分蒸散,但仍保持通气良好的物质。
《漢語大詞典》:紫色土
亚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由紫色砂页岩风化物发育形成的土壤。呈紫色或紫红色。土壤矿物成分和酸碱度与母岩相近。肥力较高。土质疏松,易遭水土流失。中国在四川盆地分布最广。
《國語辭典》:钻探(鑽探)  拼音:zuān tàn
1.钻求、探取。如:「他喜欢钻探别人的隐私,并且四处宣扬,所以大家都尽量避著他。」
2.由地面向地下钻孔,根据所取出之土壤及地层岩石岩芯或岩屑,作为分析地下土壤的层序、岩层的层位或年代。应用于地下矿藏探勘,包括石油与天然气、金属与非金属矿物、地下水源等。或是用于防灾,如研判岩体不连续面、断层面、土壤液化材料组成评估等。
《国语辞典》:褐土  拼音:hé tǔ
一种在暖温带森林区或温带草原区所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区华北、东北、秦岭山麓及辽西丘陵平原区,以及地中海、黑海周围。
《国语辞典》:园艺学(园艺学)  拼音:yuán yì xué
研究园艺作物的栽培、营养、生育、生理、生态、结果、环境、繁殖、保护、土壤管理、生产技术、贩卖、包装、分类,以及庭园布置、园产品加工、利用等的应用科学。
《国语辞典》:重力水  拼音:zhòng lì shuǐ
在土壤中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而迅速流失的水。
《国语辞典》:地盘下陷(地盘下陷)  拼音:dì pán xià xiàn
指地表向下陷落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引起土壤液化、火山活动等自然因素,或超抽地下水、建物载重、地下采矿等人为因素。也称为「地层下陷」。
《国语辞典》:地下水面  拼音:dì xià shuǐ miàn
浅层地表下岩石或土壤所含的水,有充满(饱和)及未充满(未饱和)其空隙者,此两者的界面,称为「地下水位」。也称为「地下水面」、「潜水位」。
《国语辞典》:地下水位  拼音:dì xià shuǐ wèi
浅层地表下岩石或土壤所含的水,有充满(饱和)及未充满(未饱和)其空隙者,此两者的界面,称为「地下水位」。也称为「地下水面」、「潜水位」。
《国语辞典》:培养土(培养土)  拼音:péi yǎng tǔ
以人工方法配制成含有各种基本养分或某些特殊成分的土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