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晖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中大云寺圆晖,研精性相。特深于俱舍一门。光宝二师后,有此人。作俱舍论颂疏,天下珍之。见宋高僧传五。
(人名)唐中大云寺圆晖,研精性相。特深于俱舍一门。光宝二师后,有此人。作俱舍论颂疏,天下珍之。见宋高僧传五。
圆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谛圆融一实之真道也。止观一之一曰:「会不二之圆道。」
(术语)三谛圆融一实之真道也。止观一之一曰:「会不二之圆道。」
圆塔
【佛学大辞典】
(物名)金刚界之法身塔也。(参见:法身塔)。又谓为塔。显修生之智也。见密门杂抄。
(物名)金刚界之法身塔也。(参见:法身塔)。又谓为塔。显修生之智也。见密门杂抄。
法身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安置法身舍利之塔也。密教以梵字鍐为法身塔,以此是法界之种子形,圆似塔故也。金刚顶义决曰:「鍐字法界种,相形如圆塔,是名法身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书法身偈而藏之者。寄归传四曰:「或积为聚,以砖里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销散。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中略)当作之时中安二种舍利:一谓大师身骨,二谓缘起法颂。其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参见:法身偈)
【佛学常见辞汇】
安置法身舍利的塔。
(堂塔)安置法身舍利之塔也。密教以梵字鍐为法身塔,以此是法界之种子形,圆似塔故也。金刚顶义决曰:「鍐字法界种,相形如圆塔,是名法身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书法身偈而藏之者。寄归传四曰:「或积为聚,以砖里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销散。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中略)当作之时中安二种舍利:一谓大师身骨,二谓缘起法颂。其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参见:法身偈)
【佛学常见辞汇】
安置法身舍利的塔。
圆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又】(人名)京兆蓝田(陕西蓝田县)人。姓张氏。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研钻维摩法华因明唯识等,傍究儒典,特精律藏。唐开元年间,奉敕预译经,大历年间,诏两京律师十四人,定新旧两疏之律条,师与超济等共当笔受之任,所谓敕佥定四分律疏是也。年八十二寂。所著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十九种。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
(术语)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又】(人名)京兆蓝田(陕西蓝田县)人。姓张氏。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出家,研钻维摩法华因明唯识等,傍究儒典,特精律藏。唐开元年间,奉敕预译经,大历年间,诏两京律师十四人,定新旧两疏之律条,师与超济等共当笔受之任,所谓敕佥定四分律疏是也。年八十二寂。所著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十九种。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
圆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诠显圆理之经也。如华严法华是也。止观一之一曰:「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圆诠之初,目之为序。」
(术语)诠显圆理之经也。如华严法华是也。止观一之一曰:「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圆诠之初,目之为序。」
圆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圆教之圆体有圆融圆满之二义。(参见:圆教)
【俗语佛源】
指不偏不倚,完满无缺。天台宗称为「圆教」,立有圆融、圆满二义。《华严经》卷五十五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说:「显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依天台宗所说,十界三千一切法,条然具足,称为「圆满」。《辅行记》卷二之一说:「圆名圆融圆满义,又圆者全也。」《四教仪》卷一说:「圆以不偏为义。」此外,一次佛事、法会顺利结束,也称为「圆满」。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满无缺,十分美满。隋炀帝《与释智书》:「功德圆满,使致荆巫。」《南史·梁武帝纪》:「有神光,圆满坛上,朱黄白杂色。」《宋史·天竺国传》:「福寿圆满,寿命延长。」(纯一)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术语)台宗圆教之圆体有圆融圆满之二义。(参见:圆教)
【俗语佛源】
指不偏不倚,完满无缺。天台宗称为「圆教」,立有圆融、圆满二义。《华严经》卷五十五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说:「显自在力,演说圆满经。」依天台宗所说,十界三千一切法,条然具足,称为「圆满」。《辅行记》卷二之一说:「圆名圆融圆满义,又圆者全也。」《四教仪》卷一说:「圆以不偏为义。」此外,一次佛事、法会顺利结束,也称为「圆满」。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满无缺,十分美满。隋炀帝《与释智书》:「功德圆满,使致荆巫。」《南史·梁武帝纪》:「有神光,圆满坛上,朱黄白杂色。」《宋史·天竺国传》:「福寿圆满,寿命延长。」(纯一)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圆满修多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华严经也。修多罗,译言经。此名经中自说。晋华严经五十五曰:「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曰:「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因而为华严经之别称,又华严天台判教中立圆教之名皆依此文也。
(术语)谓华严经也。修多罗,译言经。此名经中自说。晋华严经五十五曰:「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曰:「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受菩提记。」因而为华严经之别称,又华严天台判教中立圆教之名皆依此文也。
圆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顿一实也,称天台圆教之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极顿速,谓为圆顿。此理为一而无二三,为真实而非虚妄,谓为一实。
【佛学常见辞汇】
圆顿一实,是天台圆教的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速,叫做圆顿;这种道理只有一而无二三,是真实而非虚妄,叫做一实。
(术语)圆顿一实也,称天台圆教之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极顿速,谓为圆顿。此理为一而无二三,为真实而非虚妄,谓为一实。
【佛学常见辞汇】
圆顿一实,是天台圆教的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速,叫做圆顿;这种道理只有一而无二三,是真实而非虚妄,叫做一实。
圆实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堕落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邪正不二,善恶一如等说之圆实理谈而破戒行流于放逸也。
(术语)谓堕落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邪正不二,善恶一如等说之圆实理谈而破戒行流于放逸也。
圆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言月轮观之月轮也。金刚顶疏一曰:「试观圆轮,无乐不与。」
(术语)谓真言月轮观之月轮也。金刚顶疏一曰:「试观圆轮,无乐不与。」
圆谈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谈诸法实相圆融之理。金光明玄义上曰:「法性之圆谈。」
(术语)谈诸法实相圆融之理。金光明玄义上曰:「法性之圆谈。」
圆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圆实堕同。
(术语)与圆实堕同。
圆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俗语佛源】
佛家谓破除妄执,圆满融通。「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称为圆融。《楞严经》谓:「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华严、天台二宗有关圆融名目很多,华严立「三种圆融」,天台谈「圆融三谛」。又如唐·符载《庐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铭》:「灵以静生,境因圆融。」亦用以指文辞之周密畅达,如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以高旦中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纯一)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俗语佛源】
佛家谓破除妄执,圆满融通。「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称为圆融。《楞严经》谓:「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华严、天台二宗有关圆融名目很多,华严立「三种圆融」,天台谈「圆融三谛」。又如唐·符载《庐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铭》:「灵以静生,境因圆融。」亦用以指文辞之周密畅达,如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以高旦中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纯一)
六相圆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中说凡缘起之法有六种之义相而圆融和会。(参见:六相)
(名数)华严经中说凡缘起之法有六种之义相而圆融和会。(参见:六相)
六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圆融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就华严经之所说,立行布圆融之二门。(参见:行布门)
【三藏法数】
谓经中广显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令诸菩萨于前四十二位之中,了知随举一位,即摄诸位,功德无障无碍,故名圆融门也。
(术语)华严宗就华严经之所说,立行布圆融之二门。(参见:行布门)
【三藏法数】
谓经中广显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令诸菩萨于前四十二位之中,了知随举一位,即摄诸位,功德无障无碍,故名圆融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