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7,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大圆镜智观
圆觉经五性差别
五转与四重圆坛
六相圆融
水圆
今圆
圆教四门
四重圆坛
本源清净大圆镜
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
出障圆明位
耳圆通
因圆
因圆果满
佛类词典(续上)
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观
圆觉经五性差别
五转与四重圆坛
六相圆融
水圆
今圆
圆教四门
四重圆坛
本源清净大圆镜
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
出障圆明位
耳圆通
因圆
因圆果满
大圆镜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四智之一。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心地观经二曰:「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中略)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唯识论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又】密教五智之一。密教于显教之四智,加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配于五大五佛五方等。大圆镜智。东方也,地大也,阿閦如来也,菩提心也。菩提心论曰:「东方阿閦佛由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智之一。(参见:四智)
【三藏法数】
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三藏法数】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显教四智之一。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心地观经二曰:「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中略)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唯识论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又】密教五智之一。密教于显教之四智,加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配于五大五佛五方等。大圆镜智。东方也,地大也,阿閦如来也,菩提心也。菩提心论曰:「东方阿閦佛由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智之一。(参见:四智)
【三藏法数】
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三藏法数】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佛果之四智,罗汉之四智,通于三乘之四智,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转凡夫之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馀之五识,如其次第与成就之佛心相应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又】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释迦)之四如来。皆报身也。【又】有罗汉之四智,悟四谛之智也。證罗汉果自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者,苦谛之智也,梵行已立者,灭谛之智也,所作已办者,道谛之智也,不受后有者,集谛之智也。四教仪注著中曰:「此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已圆。」【又】智度论二十七说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种慧,道有无量之差别,二道三道乃至无量道也。一一通达其道名为道种慧。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有空双照之实智也。天台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法华之开示悟入。【又】一、道慧,二、道种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种智。释论二十七解之有多种,或谓因中但有理体,名为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权实,故谓为道慧,道种慧。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之权实,故谓为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一切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总别,果上之总别也。或言道慧,道种慧是单明权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是复明权实。如是种种释四智,四智但是三谛之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證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
一、大圆镜智 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镜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如唯识论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 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现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三、妙观察智 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 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如唯识论言:「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名数)有佛果之四智,罗汉之四智,通于三乘之四智,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转凡夫之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馀之五识,如其次第与成就之佛心相应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又】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释迦)之四如来。皆报身也。【又】有罗汉之四智,悟四谛之智也。證罗汉果自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者,苦谛之智也,梵行已立者,灭谛之智也,所作已办者,道谛之智也,不受后有者,集谛之智也。四教仪注著中曰:「此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已圆。」【又】智度论二十七说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种慧,道有无量之差别,二道三道乃至无量道也。一一通达其道名为道种慧。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有空双照之实智也。天台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法华之开示悟入。【又】一、道慧,二、道种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种智。释论二十七解之有多种,或谓因中但有理体,名为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权实,故谓为道慧,道种慧。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之权实,故谓为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一切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总别,果上之总别也。或言道慧,道种慧是单明权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是复明权实。如是种种释四智,四智但是三谛之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證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
一、大圆镜智 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镜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如唯识论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 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现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三、妙观察智 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 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如唯识论言:「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大圆镜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许多圆镜相对,影子彼此相入。为佛身与我,入我我入之观法。即大圆镜智之相也。三摩地轨曰:「知身与尊无有二,色相威仪皆与等,众会眷属自围绕住圆寂大镜智。」
(术语)如许多圆镜相对,影子彼此相入。为佛身与我,入我我入之观法。即大圆镜智之相也。三摩地轨曰:「知身与尊无有二,色相威仪皆与等,众会眷属自围绕住圆寂大镜智。」
圆觉经五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五转与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则如图。此有从果向因与从因至果之二种。见菩提心义六。问曰:从果向因之时,以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则胎藏界曼荼罗从果向因也,故以阿字为种子,何以诸家又以第五之恶(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耶?答曰:胎藏界为从果向因者,以对于金刚界之从因至果故也,然金胎两部,本为不二,则金刚界亦宜有从果向因之化他,又胎藏界亦可有从因至果之自利。故于疏说此两义也。然则大日如来,今出从果向因之化他门,以究竟方便智现四重曼荼罗,使一切众生引入中台大日如来之位,故其种子为方便究竟之恶(长)字也。持诵第二云:「私云为大日是从因向果种子,为大日是从本垂迹种子,今灌顶像是垂迹形故为定。」
(术语)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则如图。此有从果向因与从因至果之二种。见菩提心义六。问曰:从果向因之时,以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则胎藏界曼荼罗从果向因也,故以阿字为种子,何以诸家又以第五之恶(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耶?答曰:胎藏界为从果向因者,以对于金刚界之从因至果故也,然金胎两部,本为不二,则金刚界亦宜有从果向因之化他,又胎藏界亦可有从因至果之自利。故于疏说此两义也。然则大日如来,今出从果向因之化他门,以究竟方便智现四重曼荼罗,使一切众生引入中台大日如来之位,故其种子为方便究竟之恶(长)字也。持诵第二云:「私云为大日是从因向果种子,为大日是从本垂迹种子,今灌顶像是垂迹形故为定。」
六相圆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相)
(术语)(参见:六相)
六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水圆
【佛学大辞典】
(物名)本名火珠。谓塔上之宝珠也。俗曰珠圆。谷响集一曰:「上火珠者最上金宝珠,我俗忌惮称火,故呼为水圆。」
(物名)本名火珠。谓塔上之宝珠也。俗曰珠圆。谷响集一曰:「上火珠者最上金宝珠,我俗忌惮称火,故呼为水圆。」
今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五时法华经所说之圆教,谓之今圆。以前大乘经所说之圆教谓之昔圆。是台宗之语。
(术语)第五时法华经所说之圆教,谓之今圆。以前大乘经所说之圆教谓之昔圆。是台宗之语。
圆教四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教以万法圆融之故,门门各立之义不可有。然于一法之上非无四门入理之异:一有门,观见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三谛相即之假也。二空门。观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亦皆空,是三谛相即之空也。三亦有亦空门,空假相即,故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双之中也。四非有非空门,见思即法性故见思非有,法性即见思故法性非空,是双非空假之中道也,见止观六。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说圆教有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术语)圆教以万法圆融之故,门门各立之义不可有。然于一法之上非无四门入理之异:一有门,观见思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是三谛相即之假也。二空门。观一切之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亦皆空,是三谛相即之空也。三亦有亦空门,空假相即,故为亦有亦空,是空假相双之中也。四非有非空门,见思即法性故见思非有,法性即见思故法性非空,是双非空假之中道也,见止观六。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说圆教有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重曼荼罗同。
(术语)与四重曼荼罗同。
本源清净大圆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觉经之语。本源者,众生本具之佛性。其清净如大圆镜。
(术语)圆觉经之语。本源者,众生本具之佛性。其清净如大圆镜。
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拔合思巴集记。受具足戒之作法。
(经名)一卷。元拔合思巴集记。受具足戒之作法。
出障圆明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果也。无烦恼障。亦无所知障。离脱二障而知慧圆满,心镜明朗,故名。
(术语)佛果也。无烦恼障。亦无所知障。离脱二障而知慧圆满,心镜明朗,故名。
耳圆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以耳根證圆通也。铠庵赞曰:「固是尘尘俱法界,此方独撰耳圆通。」(释门正统三引之)。
(术语)言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以耳根證圆通也。铠庵赞曰:「固是尘尘俱法界,此方独撰耳圆通。」(释门正统三引之)。
因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可得佛果之因圆满也。
(术语)可得佛果之因圆满也。
因圆果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之因具足而佛果之德圆满也。心地观经一曰:「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修行的因具足时,则佛果的功德亦圆满。
(术语)修行之因具足而佛果之德圆满也。心地观经一曰:「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修行的因具足时,则佛果的功德亦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