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纯圆独妙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乃开三乘差别,而为一大圆会尔前粗味而成醍醐妙味之经,故称为纯圆独妙之经。法华科注前录曰:「如此五时,群经无量,括而统之,无出此四,故此四教乃是释经之纲目,故知法华五时中乃纯圆独妙之经。」
通后别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共通于后之别教,圆教也。于此教利根之菩萨别圆二教之人證同样中道之理故也。
偏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判教理胜劣之称。偏者偏僻所说之理偏于空乃至中也。圆者圆满一切具足也。一往配之,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然再往论之,则大乘中亦有偏圆,华天所谓圆教独圆,如他之通别二教(台家),终顿二教(严家),偏教也。止观三曰:「偏名偏僻,圆名圆满。」
【佛学常见辞汇】
偏与圆。偏是偏向于一边;圆是圆融而无碍。
净圆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净妙之圆觉心也。圆觉经曰:「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唯识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南山所立三教之一。大乘之深教也。(参见:三教)
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三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三重,故约于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遍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为第三重,此外金刚部众围绕四周为第四重。总之左右三重,上下四重也。因此称为四重圆坛。然据经疏有三重四重之两说。三重之说依疏六则如左图。此亦除中胎,以遍智、金刚手、观音、持明之四院为第一重,又云第一院,是为三德秘藏之内眷属。又云如来法身之智德。次以文殊,除盖障、地藏、虚空藏之四院为第二重,又云第二院。是为如来之大眷属,如来悲智之二德也。次于释迦院中摄一切之二乘八部而为第三重,又云第三院。是为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应身等流身,又云如来外用悲德。是即三重圆坛也。大日经疏五曰:「从大日如来脐已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脐已上至咽所出光明,为第二重位,自咽已上乃至于顶相之光,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毗庐遮那自心八叶华也。」又曰:「此莲华台是实相自然智慧,莲华叶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漫荼罗之体,其馀三重是从此自證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同六曰:「三重漫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同七曰:「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已上,三重之明文也。然疏一云:「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同十五云:「如前所说,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罗。」其相违如何?三重者,中院是法界自性之体,故除之,就其流出上而立四重,又四重者,于三重加中院能所合论故也。而中院为第一重者,疏七云:「谓中胎藏毗卢遮那,第二院观音金刚手云云。」是既以观音金刚手(三重中之第一重)为第二院,则以中胎八叶为第一重可知也。又同二十云:「此八叶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
救世圆通
【佛学大辞典】
(菩萨)观世音菩萨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观世音菩萨的别名。
悲智圆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慈悲与智慧完全具足也。
【佛学常见辞汇】
慈悲与智慧皆具足圆满。
无垢妙清净圆镜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日经成就悉地品曰:「啰字为眼界,辉烛犹明灯。俛颈小低头,舌近于腭间。而以观心处,当心现等引。无姤妙清净,圆镜常现前。如是真实心,古佛所宣说。」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说般若之一百八名及陀罗尼。
圆顿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天台宗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
圆顿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教之具名。天台宗之教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圆教,是大乘穷极的实教,若悟圆教之理,能顿入佛位,顿足佛法,故名圆顿。
圆顿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顿止观之略称。
圆顿观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顿之观解,修圆顿止观之法也。
圆顿凡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足受圆顿一乘教法之利根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