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罗刹国
【佛学大辞典】
(蜀名)食人鬼之所住处。在大海之中。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称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西域记十一僧伽罗国曰:「佛法所记则曰: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
【佛学常见辞汇】
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
佛还国始见罗睺罗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见父王。此时罗睺罗年六岁,耶输陀罗使罗睺罗持一欢喜丸于大众中觅父奉之。罗睺罗直往佛所施之。见佛本行集经五十五。
宝国
【佛学大辞典】
(杂名)极乐净土之异名。
苏摩国钵
【佛学大辞典】
(物名)摩此翻云月。按第四分云:佛在此国人间游行,彼国有一信乐陶师,佛一一指授,教令作钵。彼如教随作即成,特异贵好。苏摩钵与诸比丘不敢受,佛听受畜。五分律云:佛于苏摩国自作钵坯,以为后式。令陶师烧,陶师便多作合烧,开灶视之,皆成金色钵。怖惧言:此是大沙门神力,若王闻者,必当谓我多有金宝,便举埋藏。佛复作令烧,皆成银钵,亦怖惧埋藏。佛复作令烧,乃成铜钵,色青好如阎浮树。与诸比丘不敢受,佛听受畜。
灌顶国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金刚智三藏,所至必行结坛灌顶。寂后谥曰灌顶国师。见释门正统纪八。
护国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胜王经六有四天王护国品,金光明经二曰:四天王品。又仁王经下有护国品。皆说其经流布之所,有四天王守护其国。
护国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仁王经于护国之宝珠也。仁王经受持品曰:「得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中略)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
护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护国经,一卷,赵宋法贤译。护国长者之子出家得道。为俱卢大王说法。与佛说赖吒和罗经Ra%s!t!rapa%la-su%tra同本。【又】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称为护国经之三部。
护国四王
【佛学大辞典】
(天名)又作护世四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之四天王也,此四天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护持四天下,故名护世,又名护国。法华经曰:「护世四天王。」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护世四天王,即持国、增长、广目、多闻之四天王,他们住在须弥山四方的山腰,时常护持四天下,故名护世,又名护国。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宋施护译。略云护国尊者所问。与收于大宝积经八十八十一两卷之第十八护国菩萨会(隋阇那崛多译),同本异译。
欢喜国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又作妙喜国。东方阿閦如来净土之名。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东方有二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舍卫国
【佛学常见辞汇】
本名憍萨罗,舍卫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国名。
国王十德
【佛学次第统编】
国王十德:
一、能照 无国则干戈相交,盗贼满野,世常黑暗矣,国力如光明,照破其黑暗。
二、壮严 谋国利民福,使国壮严。
三、兴业 使人民皆得安于生业。
四、伏怨 为良民除一切暴恶。
五、离怖 能防国家内忧外患,使离恐怖。
六、任贤 任贤人以治国。
七、法本 法由国立,国为法本。
八、持世 以善道持世护国。
九、业主 司人民之善恶祸福。
十、人主 主宰人民。
社会国家
【佛学次第统编】
亲属之道德,优婆塞戒经说有五者:
一、彼此若作恶业,须常相劝化呵谏,至改去而止。
二、彼此有难有疾,须常相看顾调治。
三、彼此有家政不修之处,不得语诸他人。
四、各尽敬礼,往来不断,或时触突,勿相怨恨。
五、彼此贫富不等,须常相扶持赈救。
无量寿经曰:「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相和无相违戾。」
佛告诸华氏,智者居家,恭俭节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
一、为敬养父母妻子。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二、为善视人客奴婢。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
是谓知生全身安家。
方等经云:「佛告大臣:『昔吾一时曾游越祗,止躁神舍。见其国人,皆多谨敕,我时为说治国七法不危之道。其能行者,日益兴盛,未之衰也。』即叉手言:『愿闻七法。』佛言阿难:『汝宁不闻越祗国人数相聚会,讲论政事,修备自守?』对曰:『闻其数相聚会讲议政事,修备自守。』佛言:『如是,彼为不衰,汝闻越祗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对曰:『闻其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汝闻越祗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对曰:『闻其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汝闻越祗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对曰:『闻其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汝闻越祗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对曰:『闻其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汝闻越祗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对曰:『闻其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汝闻越祗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对曰:『闻其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佛言:『夫有国者,行此七法,难可得危。』」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曰:「佛告文殊师利:若于恶世,说是法华经,不近比丘尼、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又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相想。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馀事。」
护国
【俗语佛源】
公元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准备称帝,改「民国」为「洪宪」,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起倒袁运动,称为「护国运动」,所谓「护国」,就是护持或保卫民国。此「护国」一词,来源于佛教。公元四世纪,从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Kumarajiva)翻译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唐·不空(Amoghavajra)三藏重译此经。史称前者为旧本,后者为新本。经的内容大意是说佛在世时,印度有十六国。所谓「仁王」,指十六国国王。为了使这些国王各护其国,平安稳定,故佛为他们说此经。传说受持讲说此经,即可「七难(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自古以来,称此经为护国三经之一。佛教徒以宗教形式表示爱国之心,常常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在法会期间,就是念诵这本经。又佛教寺院中,一般有四天王(护国、增长、广目、多闻),传说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腰四方,护持四方的天下,故称护世,又名护国。唐·袁稹《大云寺二十韵》诗有「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句。此外,佛经中还有护国尊者,护国菩萨等。(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