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80,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132 133 134 135 136 138 139 下一页
张一麟(字 仲仁 号 公绂、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召全国 )
谈国楫(字 济伍 号 饱帆 )
陈国华(字 重枢 号 仲书、榕根 )
刘国珍(字 颂超、仲昭 )
董国安
陈国祥(字 宝贤 号 敬民 )
王瑶京( 国才、国垣 )
许国凤(字 彝定 号 仁盦 )
王国维(字 静安、伯隅、静庵 号 观堂 名 国桢 )
朱国桢(字 星胎 )
张国溶(字 海若 )
冯国鑫(字 一范 号 灵南 )
汤国梨(字 志莹 号 影观 )
严国丰
其它辞典(续上)
段国垣张一麟(字 仲仁 号 公绂、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召全国 )
谈国楫(字 济伍 号 饱帆 )
陈国华(字 重枢 号 仲书、榕根 )
刘国珍(字 颂超、仲昭 )
董国安
陈国祥(字 宝贤 号 敬民 )
王瑶京( 国才、国垣 )
许国凤(字 彝定 号 仁盦 )
王国维(字 静安、伯隅、静庵 号 观堂 名 国桢 )
朱国桢(字 星胎 )
张国溶(字 海若 )
冯国鑫(字 一范 号 灵南 )
汤国梨(字 志莹 号 影观 )
严国丰
人物简介
维基
段国垣,山西省稷山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会试第95名;殿试登进士二甲96名,后授以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人物简介
维基
谈国楫(1869年—?),字济伍,号饱帆,广州驻防镶白旗汉军人,清朝官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二甲第二十三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官至黑龙江度支使。
人物简介
维基
陈国华(1870年—1923年),字重枢,号仲书、榕根,四川温江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进士,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六十九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国珍(1875年—?年),字颂超,一字仲昭,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宣统二年工科进士,曾留学爱丁堡大学学习工科建筑。
人物简介
清州搜玉
董国安,青县人。宣统三年两湖师范学校毕业。
人物简介
维基
陈国祥(1877年—1921年),字宝贤,号敬民,贵州修文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副议长。陈国祥是丁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加侍讲衔。早年他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在日本时,他和蹇念益等人参加了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的活动。归国后,他任河南全省法政学堂校长,河南咨议局筹办处总办,河南地方自治筹办处总办,河南行政公署会议厅审查法律委员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发起成立国民协进会,支持改革。后来该会并入共和党。南北统一后,他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1915年10月,蔡锷(中)与友人戴戡(左)、陈国祥(右)在天津密谋讨袁时合影。10月梁启超在其天津住所召集最后一次秘密会议,梁启超、蔡锷、戴戡、陈国祥、王伯群、汤觉顿、蹇念益等与会,作出“武装讨伐袁世凯,坚决维护共和国体”的决定。会后,戴戡、蔡锷、陈国祥到山本照相馆合影留念。1913年民元国会召开,他任众议院议员,并任众议院副议长(议长为汤化龙)。1913年,他还曾任代理宪法会议审议长(当时审议长为王正廷)。1914年,国会被袁世凯解散。此后他任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成员。他还获授上大夫。1914年9月,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并袭击了“战区之外”的潍县站。10月2日,在参政院第十五次会议上,梁启超就此提出“紧急动议”,要求袁世凯政府同日本进行交涉,会议最终还通过了由梁启超、陈国祥、熊希龄、王家襄、宝熙五人起草的质问书。1914年,他作为赞助人之一,促成久大精盐公司成立。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他受梁启超的委托,将蔡锷和戴戡从北京护送到天津,使他们摆脱了危险。他还在天津参加了策划反对袁世凯的会议,与会的有梁启超、蔡锷、戴戡、徐佛苏、蹇念益、陈国祥、汤觉顿,时称“天津会议七君子”。《民国之精华》中的陈国祥照片1916年,民元国会复会,他继续任众议院副议长(议长为汤化龙)。1916年9月1日,梁启超派系的陈国祥和王家襄率领一部分进步党成员组织的宪法研究同志会成立,并于9月4日发表了《简章》,内称“研究宪法,举其所得,以供国会参考为宗旨”。1917年府院之争,汤化龙辞去众议院议长职务,此后众议院副议长陈国祥、参议院议长王家襄以及研究系的其他议员先后辞职,使大总统黎元洪陷入困境。当时部分议员南下广州召开广州国会非常会议,由于陈国祥和王家襄不愿意南下广州,故广州国会非常会议1918年9月16日选举褚辅成为众议院副议长,10月9日选举林森为参议院议长。在1918年安福国会议员选举中,他曾经到奉天活动,企图争取原立宪派人士支持,以增加研究系当选议员数量。后来他当选为安福国会议员。1920年出版的《最近官绅履历汇录》还载有其生平。陈国祥病故后,1922年民元国会第二次复会时,于1922年9月6日改选张伯烈为副议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瑶京(1876~1916),名国才,或作国垣。与王松、王石鹏为莫逆交,时人称为「新竹三王」。少时师事李希曾贡生,乙未割台后有志未遂,寄意于诗。明治四十二年(1909)发起成立「奇峰吟社」,为日治时期新竹第一个成立的诗社,参与者多系本地青壮辈文士,县知事樱井勉亦常出席诗会。后为「竹社」诗人,惜英年病逝,所遗作品甚少,主要见存于《台湾日日新报》中。(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许国凤(1876—1963),字彝定,号仁盦,江苏无锡县城人。光绪乙未秀才,丁酉年举人,早年设塾授徒,钱基博、基厚兄弟均往授业,后至京官内阁中书,又入法律学堂三年卒业,任学部主事,工书法,尤精汉隶.。著有《仁安诗集》。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归国,执教于南通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1916年,赴上海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證、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并称“五星聚奎”。1927年6月,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遗书中有“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语。陈寅恪称其“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静安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著有《观堂集林》、《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人间词》、《殷周制度论》等。词学图录
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一作静庵,一字伯隅,号观堂,初名国桢。浙江海宁人。清诸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留学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病归。授学部总务司行走。入民国,受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一度为清废帝溥仪召为南书房行走。民国十六年(1927)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为近代学术大家,考证上古史最见功力。早年治美学、戏曲学,亦有成就。论词倡"境界说",影响深远。诗不多作,词尤工,往复幽咽。有《观堂集林》、《静安文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词集名《苕华词》,又名《人间词》、《观堂长短句》。
人物简介
维基
朱国桢(1878年—1927年),字星胎,湖北武昌府大冶县金山店朱家山头湾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官员。光绪十九年(1893年),朱国桢获恩科房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被朝廷派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历任政要处纂修、国史馆总纂、实录馆纂修、中丞参政等职务。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到武汉副总统黎元洪处任法律顾问,并任湖北法律专科学校校长。不久,转任湖北省政府秘书长,湖北省自治筹备处处长,代理湖北省教育厅长,湖北省选举总事务所所长。1914年前后,出任全国禁烟局总督办。不久,调任浙江教育厅厅长。最后,回到湖北任全省自治筹备处参议。1921年,辞去全省自治筹备处参议一职,寓居武昌。1926年,朱国桢患“偏枯”(半身不遂)。1927年,朱国桢病逝。享年49岁。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国溶(1879年—1943年),字海若,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张国淦的弟弟。张国溶小时候随父亲住在安徽芜湖。1902年,他和哥哥张国淦于同科中举。1904年,张国溶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奉旨留学日本法政大学。1908年,他归国回到湖北,出任汉口商业学堂学监。1909年,湖北咨议局成立,他任副议长。任内,他和议长汤化龙等人发起成立了汉口宪政同志会,他任副会长。在国会请愿运动中,他积极联络君宪派人士发动各省派代表三次到北京请愿,他也亲自参加请愿。武汉革命即将爆发前夕,他经陶德琨介绍,和革命领导人刘公进行了商议。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军政府成立,他任政事部编制局局长。后来该局升为部,他任部长。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后,他曾经和马鸣骞受汤化龙委派充任代表,但因为遭到反对而未出席。后来他到北京,任礼制馆评议员。他还曾任宪法研究会委员、国会众议院议员、政事堂参议。1914年,袁世凯解散了民元国会,召开约法会议,他任约法会议议员。他获授中大夫、二等嘉禾章。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脱离了政界,在北京通过卖书画为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方面拟请他任要职,他遂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讣告和遗照,诈称死亡,以避开日本方面的邀请。1943年,张国溶病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冯国鑫(一八八三—一九二零),字一范,号灵南,常熟人。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清光绪庠生,留学日本习法律,归国后授法科举人。民国后曾任江苏高等分厅监督检察官,二次革命时一度代理江苏都督。后任职浙江第一高等审判厅。有《白萍香馆诗钞》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汤国梨1883-1980,章太炎夫人,字志莹,号影观,浙江乌镇人。她性情刚强,有丈夫气概,且天资聪慧,能诗善书,胸怀政治抱负,为近代女子选驱、诗词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其志自坚,有“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辔”之美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3—1909 【介绍】: 清末湖北襄阳人。广西陆军学堂毕业。光绪三十四年去广东高州,任教练员。旋至广州,于军中充伙夫,策划反清革命。同年与邹鲁、赵声等谋起事,事泄,被捕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