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支移
宋 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 宋哲宗 时, 陕西 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宋 欧阳修 《原弊》:“今不先制乎国用,而一切临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赋,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买之绢……用心益劳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无量也。”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制》:“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宋史·食货志上二》:“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穀,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其输有常处。而以有餘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國語辭典》:定本 拼音:dìng běn
1.基本原则。
2.已校正审定的书籍。《魏书。卷八四。儒林传。孙惠蔚传》:「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
3.唐太宗得王羲之所书兰亭真迹,刻于学士院。后因乱辗转移置,曾置于定州,故称为「定本」。宋。俞松《兰亭续考》卷一:「兰亭叙,世閒本极多,惟定本者最佳。」
2.已校正审定的书籍。《魏书。卷八四。儒林传。孙惠蔚传》:「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
3.唐太宗得王羲之所书兰亭真迹,刻于学士院。后因乱辗转移置,曾置于定州,故称为「定本」。宋。俞松《兰亭续考》卷一:「兰亭叙,世閒本极多,惟定本者最佳。」
《漢語大詞典》:定式
(1).定规,成规。 晋 潘岳 《西征赋》:“士无常俗而教有定式。”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国忌行香斋僧》:“ 晋高祖 天福 五年二月国忌日宰臣跪炉,百官依班序立,每忌日饭僧百人,永为定式始也。”《金史·选举志二》:“文资则进士为优,右职则军功为优,皆循资,有陞降定式而不可越。”《元典章·兵部三·给驿》:“如有典卖亲属人口,并听圆聚,价不追还,永为定式。”
(2).固定的样式,程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诸画装褫尺寸定式: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汉 人用韵参差, 沈约 《韵谱》,始为严整,《早发定山》尚用山先二韵,及 唐 以诗取士,遂为定式,后世因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一人口说,一人笔录,也成为译经的定式。”
(2).固定的样式,程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诸画装褫尺寸定式: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汉 人用韵参差, 沈约 《韵谱》,始为严整,《早发定山》尚用山先二韵,及 唐 以诗取士,遂为定式,后世因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一人口说,一人笔录,也成为译经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