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走为上计(走爲上計)
谓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语本南齐书·王敬则传:“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水浒传》第十八回:“ 晁盖 道:‘却才 宋押司 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亦作“ 走为上着 ”、“ 走为上策 ”。《洪秀全演义》第十回:“ 钱江 道:‘黑暗官吏擅威作福,为足下计,倒是走为上着。’”《廿载繁华梦》第一回:“又见查办拿人的风声,一天紧似一天,计不如走为上着。” 蒋子龙 《机电局长的一天》:“他感到,内心的一些想法摆到桌面上是站不住脚的,还是走为上策。”参见“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漢語大詞典》:梗避
谓设法回避。 唐 孙樵 《与高锡望书》:“为史官者,明不顾刑辟,幽不愧神怪,若梗避于其间,其书可烧也。”
分類:设法回避
《漢語大詞典》:讳掩(諱掩)
回避掩饰。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人事亦然,衣食家室邦国之争,形现既昭,已不可讳掩。”
分類:回避掩饰
《國語辭典》:背光性  拼音:bèi guāng xìng
有些动物或微生物具有回避光的照射并喜欢藏在阴暗地方的特性。
《國語辭典》:避而不谈(避而不談)  拼音:bì ér bù tán
刻意回避、隐藏而不说。如:「对于记者的询问,他一概避而不谈。」
《漢語大詞典》:避毁就誉(避毁就譽)
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墨子·耕柱:“且 翟 ( 墨翟 )闻之:‘为义非避毁就举。’去之苟道,受枉何伤?”
《漢語大詞典》:避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楚子 饗之,曰:‘公子若反 晋国 ,则何以报不穀?’……﹝ 重耳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 , 晋 楚 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 子犯 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 楚 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杜预 注:“一舍,三十里。初, 楚子 云:‘若反国何以报我?’故以退三舍为报。”后以“避君三舍”、“避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 宋 刘克庄 《题蔡炷主簿诗卷》诗:“放子一头嗟我老,避君三舍与之平。” 邢院生 《叛女》十七:“但是笑声过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为那个 夕佳轩主 总是不冷不热,避军三舍,实在令人恼火。”亦省作“ 避三舍 ”。 宋 王十朋 《除馆职谢宰相启》:“某性资愚钝,术业空踈,避三舍於广场,屡闻笔砚;终一星於太学,始脱虀盐。” 元 姚燧 《赵温甫自汴托人求诗》诗:“定将餘有易所无,莫畏先声避三舍。”
分類:退让回避
《漢語大詞典》:避溺山隅
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譬於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梁书·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绳,解籙收簪,旦归初服。”
《漢語大詞典》:屈避
屈身回避。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台谏分职:“供奉官惟宰相外无屈避。”
分類:屈身回避
《國語辭典》:势在必行(勢在必行)  拼音:shì zài bì xíng
形容事情迫于情势,非做不可。如:「为了维护食品安全,这项法令势在必行。」
分類:躲开回避
《漢語大詞典》:开锣喝道(開鑼喝道)
(1).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越剧《二度梅》第二场:“我枉为七尺男子汉,到何时开锣喝道到坟前。”
(2).比喻替人炫耀张扬。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一到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并不‘飞去飞来’,也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或是他的帮闲们的开锣喝道。”
《漢語大詞典》:愧避
因羞愧而回避。 唐 李朝威 《柳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媿避,幸一闻焉。”
分類:羞愧回避
《漢語大詞典》:焦坎
阴阳家所称应当回避的凶神之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焦坎、游祸、灭门、的呼等凶神。”
《國語辭典》:鸣锣开道(鳴鑼開道)  拼音:míng luó kāi dào
古时官吏出行,轿前有人敲锣清道。《文明小史》第一回:「三人会齐,立刻鸣锣开道,齐奔西门外高升店而来。」
《漢語大詞典》:离世遁上(離世遁上)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韩非子·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 陈奇猷 集释:“《难一篇》:‘ 齐桓公 时,有处士曰 小臣稷 , 桓公 三往而弗得见,五往乃得见之。’即离世遁上而高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