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5词典 1佛典 4
《骈字类编》:四魔
宋书阇婆达国传宋国大王大吉天子足下敬礼一切种智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等正觉转尊法轮度脱众生教化已周入于涅槃舍利流布起无量塔 谈薮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梁武帝答释明彻敕方除四魔理无五畏
四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见智度论五,义林章六本。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 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 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
三、死魔 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四、天魔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死魔〕,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住此三昧说降伏四魔之真言,金刚戏者,以佛之降伏四魔,乃佛之神通游戏之一端也。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曰:「尔时毗卢遮那世尊,又复住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说降伏四魔解伏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句。」其金刚字句为之五字。
降服四魔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项同。
四魔(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明三魔:一、烦恼,二、五阴,三、生死。大论开四,于上三中,加一天魔:
一、烦恼魔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二、阴魔 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三、死魔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