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胡走游飞
漫无目的,四处游荡。例如:那孩子一天到晚胡走游飞,很难找到他。
《漢語大詞典》:地北天南
谓四处,到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地北天南蓬转, 巫 云 楚 雨丝牵。”
分類:四处到处
《國語辭典》:东捞西摸(東撈西摸)  拼音:dōng láo xī mō
没有一定的目标,到处寻求探取。宋。朱熹〈答廖子晦书〉:「正不须向无形象处,东捞西摸如捕风系影,用意愈深,而去道愈远也。」
《漢語大詞典》:东飘西泊(東飄西泊)
谓四处漂泊,行踪无定。《荡寇志》第一一二回:“车夫道:‘只有一人想该鬭得他过。’ 徐槐 听了,忙问是何人?车夫道:‘这人姓 颜 ,名叫 树德 ……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國語辭典》:东躲西跑(東躲西跑)  拼音:dōng duǒ xī pǎo
四处逃跑、躲避。形容害怕至极,避之唯恐不及。《隋唐演义》第五回:「前时这干强徒,倚著人多,把一个唐公与这些家逼来逼去,甚是威风。这番遇了秦叔宝,里外夹攻,杀得东躲西跑,南奔北窜。」也作「东躲西逃」。
《國語辭典》:东观西望(東觀西望)  拼音:dōng guān xī wàng
向四周张望,观察动静。《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张公也慌张了,东观西望,恐怕有人撞见。」
《國語辭典》:东张西望(東張西望)  拼音:dōng zhāng xī wàng
四周探望。《平妖传》第一○回:「只见那头陀提著齐眉短棍在树林左右行来步去,东张西望。」也作「东瞧西望」、「东张西觑」。
分類:四处张望
《國語辭典》:东征西讨(東征西討)  拼音:dōng zhēng xī tǎo
四处出战征伐。唐。杨烱〈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则虽女子之,可以当于丈夫。」《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未下耳!」也作「东讨西伐」、「东讨西征」。
分類:四处征伐
《國語辭典》:东逃西窜(東逃西竄)  拼音:dōng táo xī cuàn
四处奔逃躲避。《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因那年避乱南奔,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夫妻两口,凄凄惶惶,东逃西窜,胡乱的过了几年。」《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些家僮见了那人,仔细看了一看,大叫道:『有鬼!有鬼!』东逃西窜。」
《國語辭典》:东迁西徙(東遷西徙)  拼音:dōng qiān xī xǐ
四处迁移,漂泊不定。《明史。卷三三○。西域传二。沙州卫传》:「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徙取劳瘁。」也作「东徙西迁」。
《漢語大詞典》:东不着边,西不着际(東不着邊,西不着際)
谓四处无着落,没有落脚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逃去两日,东不着边,西不着际,肚里又饿不过,看见乞儿每讨飰,讨得来,倒有得喫;只得也皮着脸去讨些充饥。”亦作“ 东又不着,西又不着 ”。《水浒传》第十七回:“﹝ 高太尉 ﹞又差人来捉洒家……吃俺一把火烧了那菜园里廨宇,逃走在江湖上,东又不着,西又不着,来到 孟州 十字坡 过。”
《漢語大詞典》:东挨西问(東捱西問)
谓四处探问、打听。《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漢語大詞典》:东闯西踱(東闖西踱)
谓盲目地四处闯荡。 茅盾 《子夜》六:“他很想跑开,但想到有 吴芝生 作伴,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有聊’,便又舍不得走。”
《漢語大詞典》:东冲西决(東衝西決)
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胡渭》:“近日治 河 ,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於 淮 ,以便运耳。南行非 河 之本性,东衝西决,率无寧岁。”
《國語辭典》:东冲西突(東衝西突)  拼音:dōng chōng xī tú
向四处突击。形容作战勇猛。《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莫敢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