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分4页显示 2 3 4 下一页
三百四十八戒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四十位
四十一地
四十一位
四十二位
四十二字门
四十二使者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字观门
四十二品无明
四十八年
四十八愿
四十八使者
佛类词典
三百四十一戒三百四十八戒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四十位
四十一地
四十一位
四十二位
四十二字门
四十二使者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字观门
四十二品无明
四十八年
四十八愿
四十八使者
三百四十一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术语)与三百四十八戒同。
三百四十八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尼之戒数也。常举大数。谓之五百戒,(参见:戒)
(术语)比丘尼之戒数也。常举大数。谓之五百戒,(参见:戒)
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四十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上说菩萨之阶乘四十位,分为四位:第一,十发趣。谓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闻妙理,而发趣于佛地,故名发趣。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也。此十者,前八心为璎珞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心为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见五十二位)。第二,十长养。次入十行增修善根,故名长养。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也。此十者,如其次第,即四无量四摄法及止观之二者也。第三,十金刚。次入十回向之位坚修善根,故名金刚。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谓通达法性也),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也。第四,十地。地者,所依之义。入菩萨位,所依转胜,故名十地。(参见:十地)
(术语)梵网经上说菩萨之阶乘四十位,分为四位:第一,十发趣。谓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闻妙理,而发趣于佛地,故名发趣。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也。此十者,前八心为璎珞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心为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见五十二位)。第二,十长养。次入十行增修善根,故名长养。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也。此十者,如其次第,即四无量四摄法及止观之二者也。第三,十金刚。次入十回向之位坚修善根,故名金刚。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谓通达法性也),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也。第四,十地。地者,所依之义。入菩萨位,所依转胜,故名十地。(参见:十地)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四十一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十一位)。
(名数)(参见:四十一位)。
四十一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四十一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四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乘之行位也。(参见:五十二位)
(名数)菩萨乘之行位也。(参见: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四十二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华严般若二经所说,是观字义之一种法门也。与悉昙之摩多体文无何等关系。惟据智度论之说,谓以此四十二字为一切字之根本,除之则无他文字,是殆为别一流之悉昙也。华严经七十六入法界品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童子以此四十二字,始于阿字,终于佗字。又唐不空新译此入法界品之四十二字门,题曰四十二门观,始于阿字,终于荼字。大要与前无异。般若经四念处品说此四十二字门,亦以阿字为始,荼字为终。其所说之法门虽异,然四十二字字音之布列,全与华严同。然则当时果行如是一流之悉昙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初阿后荼,字有四十。(中略)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天台以此四十二字配于圆教之四十二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梵语般若波罗蜜,华言智慧到彼岸,谓到涅槃彼岸也。)
〔一、阿字门〕,阿,梵语具云阿提阿耨波陀,华言不生。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也。经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之旨,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
〔二、多字门〕,多,大品般若经作罗,梵语具云罗阇,华言垢。谓一切法,本来清净,离诸染污也。经云:唱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疏云: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
〔三、波字门〕,波,梵语具云波罗末陀,华言第一义。谓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故也。经云: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照法界。疏云:诸法皆等,即普照法界。
〔四、者字门〕,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黎夜,华言行。谓知一切法皆不可得,亦知一切诸行,皆非行故也。经云:唱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轮断差别。疏云:诸法无有,诸行既空,遍摧差别。(普轮者,普即普遍之义,轮有摧碾之用。言此字门,能摧碾一切差别之法也。)
〔五、那字门〕,梵语那,华言不。谓知一切法离名离相,不得不失,不来不去故也。经云:唱那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得无依。疏云:诸法无有言说文字,性相双亡,故无所依。
〔六、逻字门〕,逻,梵语具云逻求,华言轻。谓知一切法离轻重相。故经云:唱逻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离依止无垢。疏云:悟一切法,离世间惑染故。
〔七、柁字门〕,梵语柁,又云陀摩,华言善。谓知一切法善相,善心生故。经云:唱柁(轻呼)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不退转方便。疏云: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
〔八、婆字门〕(婆,蒲我切),婆,梵语具云婆陀,华言缚。谓知一切法,无缚无解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金刚场。疏云:悟一切法,离缚解故,方入金刚场。(金刚场,即金刚心,等觉菩萨位也。)
〔九、茶字门〕(茶,徒解切),茶,梵语具云茶阇他,华言不热。谓知一切法,无热恼相。故经云:唱茶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曰普轮。疏云:悟一切法,离热恼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谓轮能摧碾一切烦恼也。
〔十、沙字门〕(沙,失我切),梵语沙,华言六。谓知人身六根之相,皆自在故。经云:唱沙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为海藏。疏云:悟一切法,无挂碍故,如海含容万像。(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皆自在者,如眼根任运观色自在无碍,五根随用,亦复如是也。)
〔十一、嚩字门〕,嚩,大品般若经作和,梵语具云和波陀,华言语言。谓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经云:唱嚩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生安住。疏云:悟一切法,言语道断,能遍安住。
〔十二、哆字门〕(哆,丁可切),哆,大品般若经作多。梵语具云多他,华言如。谓入诸法真如之相不动故。经云:唱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圆满光。疏云:悟一切法,真如不动,圆满显现。
〔十三、也字门〕(也,以可切),也,梵语具云夜他跋,华言实。谓知色心等一切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故。经云:唱也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差别积聚。疏云:悟如实不生故,则诸乘积聚,皆不可得。
〔十四、瑟吒字门〕,瑟吒,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吒婆,华言障碍。谓知一切法无障碍故。经云:唱瑟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光明,息烦恼故。
〔十五、迦字门〕,迦,梵语具云迦逻,华言作者。谓知诸法之中,无有作者。经云:唱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差别云。疏云:作业如云,皆无差别。
〔十六、娑字门〕(娑,苏我切),娑,梵语具云娑娑,华言一切。谓入一切法时,皆不可得故。经云:唱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降霔大雨。疏云:即平等性。
〔十七、么字门〕,么,梵语具云磨磨迦逻,华言我所。谓知一切法离我所故。肇法师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经云:唱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疏云:即我所执性,若众峰齐峙,长流湍激。
〔十八、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陀,华言底。谓知一切诸法根底,不可得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取性。
〔十九、他字门〕(他,他可切),他,梵语具云多他阿伽陀,华言如去。谓入诸法处不可得故。经云:唱他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真如平等藏。
〔二十、社字门〕,社,大品般若经作阇,梵语具云阇提阇罗,华言生。谓知诸法之生不可得故。经云:唱社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入世间海清净。
〔二十一、锁字门〕,梵语锁,大品般若经作簸,(无翻)。谓知一切法不可得故。经云:唱锁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念一切佛庄严。疏云:即安隐性。
〔二十二、驮字门〕,驮,梵语具云驮摩,华言法性。谓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故。经云:唱驮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拣择一切法聚。
〔二十三、奢字门〕(奢,尸荷切),奢,大品般若经作赊,梵语具云赊多,华言寂灭。谓知诸法皆寂灭相,不可得故。经云: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顺一切佛教轮光明。疏云:即寂静性。
〔二十四、祛字门〕,梵语祛,华言虚空。谓知诸法,犹如虚空,不可得故。经云:唱祛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因地智慧藏。疏云:即如虚空性。
〔二十五、叉字门〕,叉,梵语具云叉耶,华言尽。谓入诸法尽性不可得故。经云:唱叉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息诸业海藏。疏云:犹言尽空业海。
〔二十六、娑多字门〕,娑多,大品般若经作哆,梵语具云迦哆度求那,华言是事边得何利。谓知诸法边,得何所利故。经云:唱娑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蠲诸惑障,开净光明。(蠲,除也。)
〔二十七、壤字门〕,壤,大品般若经作若,梵语具云若那,华言智。谓知一切法中无智相故。经云:唱壤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作世间智慧门。
〔二十八、曷攞多字门〕,梵语曷攞多,又云阿施,大品般若经作施,华言义。谓知一切法义不可得故。经云:唱曷攞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生死境界智慧轮。
〔二十九、婆字门〕(婆,蒲饿切),婆,梵语具云婆伽,华言破。谓知一切法不可得破坏相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
〔三十、车字门〕,车,梵语具云伽车提,华言去。谓知一切法无所去故。经云:唱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
〔三十一、娑么字门〕(娑,苏纥切),娑么,大品般若经作魔,梵语具云阿湿么,华言石。谓知诸法坚牢如金刚石,不可坏故。经云:唱娑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十方现见诸佛。
〔三十二、诃婆字门〕,诃婆,大品般若经作火,梵语具云火夜,华言唤来。谓虽知一切法无音声相,亦可呼召无缘令其有缘。经云:唱诃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出生无碍力。
〔三十三、縒字门〕(縒,七可切),縒,大品般若经作嗟,梵语具云末嗟罗,华言悭。谓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故。经云:唱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
〔三十四、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那,华言厚。谓知诸法不厚不薄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疏云:即平等性,犹言厚薄平等,如云普覆。
〔三十五、吒字门〕,吒,大品般若经作他,梵语具云他那,华言处。谓知诸法无住处故。经云:唱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
〔三十六、拿字门〕(拿,妳可切),梵语拿,华言不。谓入诸法,不来不去故。经云:唱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字轮。疏云:即离诸諠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常观字轮。
〔三十七、娑颇字门〕(娑,苏纥切),梵语娑颇,又云颇罗,大品般若经作颇,华言果。谓知一切法因果性空故。经云:唱娑颇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化众生究竟处。疏云:即遍满果报。
〔三十八、娑迦字门〕,梵语娑迦,又云歌大,大品般若经作歌,华言众。谓知五众等法不可得故。经云:唱娑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谓此五法,众共相生而成身也。亦名五阴,又名五蕴。)
〔三十九、也娑字门〕(也,夷可切;娑,苏可切),梵语也娑,大品般若经作醝(无翻)。经云:唱也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
〔四十、室者字门〕,室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罗地,华言动。谓知一切法不动相故。经云:唱室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
〔四十一、侘字门〕(侘,耻可切),侘,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多罗,华言岸。谓知一切法此岸彼岸不可得故。经云:唱侘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
〔四十二、陀字门〕,陀,大品般若经作荼,梵语具云彼荼,华言必。谓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故。过此荼字后,无字可说也。经云:唱陀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法轮差别藏。疏云:即究竟含藏一切法轮。
(术语)此为华严般若二经所说,是观字义之一种法门也。与悉昙之摩多体文无何等关系。惟据智度论之说,谓以此四十二字为一切字之根本,除之则无他文字,是殆为别一流之悉昙也。华严经七十六入法界品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童子以此四十二字,始于阿字,终于佗字。又唐不空新译此入法界品之四十二字门,题曰四十二门观,始于阿字,终于荼字。大要与前无异。般若经四念处品说此四十二字门,亦以阿字为始,荼字为终。其所说之法门虽异,然四十二字字音之布列,全与华严同。然则当时果行如是一流之悉昙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初阿后荼,字有四十。(中略)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天台以此四十二字配于圆教之四十二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梵语般若波罗蜜,华言智慧到彼岸,谓到涅槃彼岸也。)
〔一、阿字门〕,阿,梵语具云阿提阿耨波陀,华言不生。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也。经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之旨,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
〔二、多字门〕,多,大品般若经作罗,梵语具云罗阇,华言垢。谓一切法,本来清净,离诸染污也。经云:唱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疏云: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
〔三、波字门〕,波,梵语具云波罗末陀,华言第一义。谓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故也。经云: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照法界。疏云:诸法皆等,即普照法界。
〔四、者字门〕,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黎夜,华言行。谓知一切法皆不可得,亦知一切诸行,皆非行故也。经云:唱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轮断差别。疏云:诸法无有,诸行既空,遍摧差别。(普轮者,普即普遍之义,轮有摧碾之用。言此字门,能摧碾一切差别之法也。)
〔五、那字门〕,梵语那,华言不。谓知一切法离名离相,不得不失,不来不去故也。经云:唱那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得无依。疏云:诸法无有言说文字,性相双亡,故无所依。
〔六、逻字门〕,逻,梵语具云逻求,华言轻。谓知一切法离轻重相。故经云:唱逻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离依止无垢。疏云:悟一切法,离世间惑染故。
〔七、柁字门〕,梵语柁,又云陀摩,华言善。谓知一切法善相,善心生故。经云:唱柁(轻呼)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不退转方便。疏云: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
〔八、婆字门〕(婆,蒲我切),婆,梵语具云婆陀,华言缚。谓知一切法,无缚无解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金刚场。疏云:悟一切法,离缚解故,方入金刚场。(金刚场,即金刚心,等觉菩萨位也。)
〔九、茶字门〕(茶,徒解切),茶,梵语具云茶阇他,华言不热。谓知一切法,无热恼相。故经云:唱茶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曰普轮。疏云:悟一切法,离热恼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谓轮能摧碾一切烦恼也。
〔十、沙字门〕(沙,失我切),梵语沙,华言六。谓知人身六根之相,皆自在故。经云:唱沙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为海藏。疏云:悟一切法,无挂碍故,如海含容万像。(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皆自在者,如眼根任运观色自在无碍,五根随用,亦复如是也。)
〔十一、嚩字门〕,嚩,大品般若经作和,梵语具云和波陀,华言语言。谓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经云:唱嚩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生安住。疏云:悟一切法,言语道断,能遍安住。
〔十二、哆字门〕(哆,丁可切),哆,大品般若经作多。梵语具云多他,华言如。谓入诸法真如之相不动故。经云:唱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圆满光。疏云:悟一切法,真如不动,圆满显现。
〔十三、也字门〕(也,以可切),也,梵语具云夜他跋,华言实。谓知色心等一切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故。经云:唱也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差别积聚。疏云:悟如实不生故,则诸乘积聚,皆不可得。
〔十四、瑟吒字门〕,瑟吒,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吒婆,华言障碍。谓知一切法无障碍故。经云:唱瑟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光明,息烦恼故。
〔十五、迦字门〕,迦,梵语具云迦逻,华言作者。谓知诸法之中,无有作者。经云:唱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差别云。疏云:作业如云,皆无差别。
〔十六、娑字门〕(娑,苏我切),娑,梵语具云娑娑,华言一切。谓入一切法时,皆不可得故。经云:唱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降霔大雨。疏云:即平等性。
〔十七、么字门〕,么,梵语具云磨磨迦逻,华言我所。谓知一切法离我所故。肇法师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经云:唱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疏云:即我所执性,若众峰齐峙,长流湍激。
〔十八、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陀,华言底。谓知一切诸法根底,不可得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取性。
〔十九、他字门〕(他,他可切),他,梵语具云多他阿伽陀,华言如去。谓入诸法处不可得故。经云:唱他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真如平等藏。
〔二十、社字门〕,社,大品般若经作阇,梵语具云阇提阇罗,华言生。谓知诸法之生不可得故。经云:唱社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入世间海清净。
〔二十一、锁字门〕,梵语锁,大品般若经作簸,(无翻)。谓知一切法不可得故。经云:唱锁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念一切佛庄严。疏云:即安隐性。
〔二十二、驮字门〕,驮,梵语具云驮摩,华言法性。谓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故。经云:唱驮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拣择一切法聚。
〔二十三、奢字门〕(奢,尸荷切),奢,大品般若经作赊,梵语具云赊多,华言寂灭。谓知诸法皆寂灭相,不可得故。经云: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顺一切佛教轮光明。疏云:即寂静性。
〔二十四、祛字门〕,梵语祛,华言虚空。谓知诸法,犹如虚空,不可得故。经云:唱祛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因地智慧藏。疏云:即如虚空性。
〔二十五、叉字门〕,叉,梵语具云叉耶,华言尽。谓入诸法尽性不可得故。经云:唱叉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息诸业海藏。疏云:犹言尽空业海。
〔二十六、娑多字门〕,娑多,大品般若经作哆,梵语具云迦哆度求那,华言是事边得何利。谓知诸法边,得何所利故。经云:唱娑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蠲诸惑障,开净光明。(蠲,除也。)
〔二十七、壤字门〕,壤,大品般若经作若,梵语具云若那,华言智。谓知一切法中无智相故。经云:唱壤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作世间智慧门。
〔二十八、曷攞多字门〕,梵语曷攞多,又云阿施,大品般若经作施,华言义。谓知一切法义不可得故。经云:唱曷攞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生死境界智慧轮。
〔二十九、婆字门〕(婆,蒲饿切),婆,梵语具云婆伽,华言破。谓知一切法不可得破坏相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
〔三十、车字门〕,车,梵语具云伽车提,华言去。谓知一切法无所去故。经云:唱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
〔三十一、娑么字门〕(娑,苏纥切),娑么,大品般若经作魔,梵语具云阿湿么,华言石。谓知诸法坚牢如金刚石,不可坏故。经云:唱娑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十方现见诸佛。
〔三十二、诃婆字门〕,诃婆,大品般若经作火,梵语具云火夜,华言唤来。谓虽知一切法无音声相,亦可呼召无缘令其有缘。经云:唱诃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出生无碍力。
〔三十三、縒字门〕(縒,七可切),縒,大品般若经作嗟,梵语具云末嗟罗,华言悭。谓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故。经云:唱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
〔三十四、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那,华言厚。谓知诸法不厚不薄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疏云:即平等性,犹言厚薄平等,如云普覆。
〔三十五、吒字门〕,吒,大品般若经作他,梵语具云他那,华言处。谓知诸法无住处故。经云:唱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
〔三十六、拿字门〕(拿,妳可切),梵语拿,华言不。谓入诸法,不来不去故。经云:唱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字轮。疏云:即离诸諠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常观字轮。
〔三十七、娑颇字门〕(娑,苏纥切),梵语娑颇,又云颇罗,大品般若经作颇,华言果。谓知一切法因果性空故。经云:唱娑颇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化众生究竟处。疏云:即遍满果报。
〔三十八、娑迦字门〕,梵语娑迦,又云歌大,大品般若经作歌,华言众。谓知五众等法不可得故。经云:唱娑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谓此五法,众共相生而成身也。亦名五阴,又名五蕴。)
〔三十九、也娑字门〕(也,夷可切;娑,苏可切),梵语也娑,大品般若经作醝(无翻)。经云:唱也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
〔四十、室者字门〕,室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罗地,华言动。谓知一切法不动相故。经云:唱室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
〔四十一、侘字门〕(侘,耻可切),侘,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多罗,华言岸。谓知一切法此岸彼岸不可得故。经云:唱侘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
〔四十二、陀字门〕,陀,大品般若经作荼,梵语具云彼荼,华言必。谓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故。过此荼字后,无字可说也。经云:唱陀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法轮差别藏。疏云:即究竟含藏一切法轮。
四十二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要目曰:「怛利三昧耶经,同毗卢遮那集会。(中略)此经中不动尊等四十二如来僮像使者,若修真言行菩萨坚持菩提心,我等承事供养拥护。」
(名数)诸佛要目曰:「怛利三昧耶经,同毗卢遮那集会。(中略)此经中不动尊等四十二如来僮像使者,若修真言行菩萨坚持菩提心,我等承事供养拥护。」
四十二章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后汉摩腾竺法兰共译。就小大乘摄集四十二章者。佛教流入中国之第一部经也。朱熹谓四十二章经其说却是平实。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四十二章经御注一卷,宋真宗皇帝注。四十二章经注一卷,明守遂注,了童补注。四十二章经解一卷,明智旭著。四十二章经指南一卷,明道霈述。四十二章经疏钞五卷,续法述。四十二章经笺注,丁福保注。
(经名)后汉摩腾竺法兰共译。就小大乘摄集四十二章者。佛教流入中国之第一部经也。朱熹谓四十二章经其说却是平实。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四十二章经御注一卷,宋真宗皇帝注。四十二章经注一卷,明守遂注,了童补注。四十二章经解一卷,明智旭著。四十二章经指南一卷,明道霈述。四十二章经疏钞五卷,续法述。四十二章经笺注,丁福保注。
四十二字观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经名)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四十二品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天台圆教所断之无明也。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注下。
(名数)为天台圆教所断之无明也。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注下。
四十八年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经一有云:旧医告新医言:汝给使于我四十八年,则将传我法。诸师解释之有种种,智者有二义:一云法华已前犹是外道弟子,故曰四十八年。一云四禅四空四无量心之世间十二禅各有自行化他赞法赞者之四者,故成四十八。开善云四禅四空之八禅,各有六行观之六法,故为四十八。章安云:有空等四见各有因成假等三假,一假各有四句,故三假合为四十八。若依阿含经之说:则外道必先四十八年供给走使,而后与法,今文正当于旧医之法,新医权同于旧医之法,随而名为走使。见辅行九之一。
(杂语)涅槃经一有云:旧医告新医言:汝给使于我四十八年,则将传我法。诸师解释之有种种,智者有二义:一云法华已前犹是外道弟子,故曰四十八年。一云四禅四空四无量心之世间十二禅各有自行化他赞法赞者之四者,故成四十八。开善云四禅四空之八禅,各有六行观之六法,故为四十八。章安云:有空等四见各有因成假等三假,一假各有四句,故三假合为四十八。若依阿含经之说:则外道必先四十八年供给走使,而后与法,今文正当于旧医之法,新医权同于旧医之法,随而名为走使。见辅行九之一。
四十八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说之。是为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选择摄取之大愿,故谓之选择本愿。其一一愿名,诸师所说不同。据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言,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三藏法数】
(出大弥陀经)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刹,所以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愿有敷陈,惟佛听察。遂发此四十八愿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第一愿〕,愿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愿我刹中,无女人,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七宝者,金、银、璃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第三愿〕,愿我刹土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愿我刹土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愿我刹土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愿我刹土中人,尽无淫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预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愿我刹土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愿我刹土中人,知身如幻,无贪著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虽有诸天,与世之人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愿假令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第十三愿〕,愿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声闻、缘觉,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刹土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愿我刹土中人寿命皆无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愿我刹土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漏尽,谓生死之漏尽也。)
〔第十六愿〕,愿我刹土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诸根寂静,尽般泥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般泥洹,即般涅槃,华言灭度。)
〔第十七愿〕,愿我说经行道,十倍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愿我刹土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
〔第十九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眼,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说法,悉能受持。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愿我刹土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神足,于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愿我名号,闻于十方无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愿我顶中光明妙胜,如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愿我光明,照诸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六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慈和,过诸天人。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退转地者,谓行与位皆不退也。)
〔第二十八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饮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亦必得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
〔第三十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国。寿终不经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第三十二愿〕,愿十方无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三愿〕,愿凡生我国者,一生遂补佛处。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者;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修一切善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四愿〕,愿我刹土之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复坠于恶道。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五愿〕,愿我刹土中菩萨,以香华幡盖真珠缨络种种供具,欲往无量世界,供养诸佛者,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六愿〕,愿我刹土中菩萨,欲以万种之物供养十方无数诸佛,即在其前,供养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七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受持经法,讽诵宣说,必得辩才智慧。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九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诸相好,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罗延,华言金刚。)
〔第四十愿〕,愿我刹土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净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睹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
〔第四十二愿〕,愿我刹土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悉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愿我刹土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四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声闻,皆智慧威神;顶中皆有光明,语音鸿畅,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五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第四十六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普等者,谓于一切法皆平等也。)
〔第四十七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三忍,即忍位中上忍、中忍、下忍也。)
(名数)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说之。是为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选择摄取之大愿,故谓之选择本愿。其一一愿名,诸师所说不同。据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言,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三藏法数】
(出大弥陀经)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刹,所以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愿有敷陈,惟佛听察。遂发此四十八愿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第一愿〕,愿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愿我刹中,无女人,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七宝者,金、银、璃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第三愿〕,愿我刹土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愿我刹土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愿我刹土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愿我刹土中人,尽无淫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预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愿我刹土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愿我刹土中人,知身如幻,无贪著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虽有诸天,与世之人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愿假令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第十三愿〕,愿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声闻、缘觉,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刹土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愿我刹土中人寿命皆无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愿我刹土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漏尽,谓生死之漏尽也。)
〔第十六愿〕,愿我刹土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诸根寂静,尽般泥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般泥洹,即般涅槃,华言灭度。)
〔第十七愿〕,愿我说经行道,十倍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愿我刹土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
〔第十九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眼,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说法,悉能受持。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愿我刹土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神足,于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愿我名号,闻于十方无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愿我顶中光明妙胜,如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愿我光明,照诸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六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慈和,过诸天人。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退转地者,谓行与位皆不退也。)
〔第二十八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饮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亦必得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
〔第三十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国。寿终不经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第三十二愿〕,愿十方无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三愿〕,愿凡生我国者,一生遂补佛处。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者;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修一切善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四愿〕,愿我刹土之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复坠于恶道。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五愿〕,愿我刹土中菩萨,以香华幡盖真珠缨络种种供具,欲往无量世界,供养诸佛者,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六愿〕,愿我刹土中菩萨,欲以万种之物供养十方无数诸佛,即在其前,供养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七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受持经法,讽诵宣说,必得辩才智慧。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九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诸相好,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罗延,华言金刚。)
〔第四十愿〕,愿我刹土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净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睹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
〔第四十二愿〕,愿我刹土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悉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愿我刹土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四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声闻,皆智慧威神;顶中皆有光明,语音鸿畅,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五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第四十六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普等者,谓于一切法皆平等也。)
〔第四十七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三忍,即忍位中上忍、中忍、下忍也。)
四十八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胜军不动明王,为守护持法行者,于其左右,各现二十四诸鬼王之身。见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愿仪轨。
(名数)胜军不动明王,为守护持法行者,于其左右,各现二十四诸鬼王之身。见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愿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