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十齿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三藏法数】
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四十品无明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宗所说。即覆障吾人使不得證见中道实相道理之无明本惑,有四十一品也。于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四十一位而断破之者。其中于等觉位所断之无明,称为元品之无明,乃一切无明之根本也。
四十馀年未显真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义经曰:「善男子!我先菩提道场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馀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无量义经为法华之开经,谓法华以前未显真实也。真实者,非说二乘作佛(是迹门法华),如来久成(是本门法华),非言尔前所说为方便假说,尔前所说之圆教与法华之圆教圆体无殊也。法华玄义五曰:「成道已来,四十馀年未显真实,法华始显真实。相传云:佛年七十二岁说法华经。」止观辅行六曰:「遍寻法华已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四十八体十二光佛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弥陀佛有十二光佛之别号,又以其誓愿有四十八愿,因是可称为四十八体之十二光佛。十二光佛者,无量,无边,无碍,炎王,清净,欢喜,智慧,不断,难思,无称,超日月光是也。
四十八坛阿弥陀护摩
【佛学大辞典】
(修法)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设四十八处护摩坛,而修弥陀法也。
百四十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为缘净。三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为心净。四智净,知一切法。无有挂碍,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名为智净。三念处者,一众生于如来之说法,至心听受,心得欢喜,受诸安乐,如法住而不违佛教,佛不以为喜,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二众生不信受如来之说法,虽有违反所说,佛不以为瞋,无有愁恼,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三众生中有听如来之说法者,有不听者。不喜听者,亦不愁不听者,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见菩萨戒经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不护以下(参见:各))。
初发心四十一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是心不杂一切之烦恼。二是心相续不贪异乘。三是心坚牢,一切外道无能胜者。四是心一切众魔不能破坏。五是心常能集善根。乃至四十是心护念,诸佛之神力故,四十一是心相续,三宝不断故。见十住毗婆沙论一。
悉昙四十二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悉昙章)
四十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约十二缘起于四谛而观,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来之老死,即是苦谛,老死之集,即集谛,老死之灭即灭谛,老死之趣灭行,即道谛。如老死乃至过去行之四谛亦然。无明无因,故不观之,故十二支与四智合而为四十八智也。
四十二贤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贤十圣加等觉妙觉之二圣者。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为菩萨者,(中略)必谛受学四十二贤圣名门决定多义。」本经举梵汉之名。(参见:四十二地)
下者四十里
【三藏法数】
谓其中边山川险阻,故量为四十里也。
第四十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净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睹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
第四十二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悉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