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十二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华严般若二经所说,是观字义之一种法门也。与悉昙之摩多体文无何等关系。惟据智度论之说,谓以此四十二字为一切字之根本,除之则无他文字,是殆为别一流之悉昙也。华严经七十六入法界品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童子以此四十二字,始于阿字,终于佗字。又唐不空新译此入法界品之四十二字门,题曰四十二门观,始于阿字,终于荼字。大要与前无异。般若经四念处品说此四十二字门,亦以阿字为始,荼字为终。其所说之法门虽异,然四十二字字音之布列,全与华严同。然则当时果行如是一流之悉昙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初阿后荼,字有四十。(中略)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天台以此四十二字配于圆教之四十二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梵语般若波罗蜜,华言智慧到彼岸,谓到涅槃彼岸也。)
〔一、阿字门〕,阿,梵语具云阿提阿耨波陀,华言不生。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也。经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之旨,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也。
〔二、多字门〕,多,大品般若经作罗,梵语具云罗阇,华言垢。谓一切法,本来清净,离诸染污也。经云:唱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疏云: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
〔三、波字门〕,波,梵语具云波罗末陀,华言第一义。谓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故也。经云: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照法界。疏云:诸法皆等,即普照法界。
〔四、者字门〕,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黎夜,华言行。谓知一切法皆不可得,亦知一切诸行,皆非行故也。经云:唱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轮断差别。疏云:诸法无有,诸行既空,遍摧差别。(普轮者,普即普遍之义,轮有摧碾之用。言此字门,能摧碾一切差别之法也。)
〔五、那字门〕,梵语那,华言不。谓知一切法离名离相,不得不失,不来不去故也。经云:唱那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得无依。疏云:诸法无有言说文字,性相双亡,故无所依。
〔六、逻字门〕,逻,梵语具云逻求,华言轻。谓知一切法离轻重相。故经云:唱逻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离依止无垢。疏云:悟一切法,离世间惑染故。
〔七、柁字门〕,梵语柁,又云陀摩,华言善。谓知一切法善相,善心生故。经云:唱柁(轻呼)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不退转方便。疏云: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
〔八、婆字门〕(婆,蒲我切),婆,梵语具云婆陀,华言缚。谓知一切法,无缚无解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金刚场。疏云:悟一切法,离缚解故,方入金刚场。(金刚场,即金刚心,等觉菩萨位也。)
〔九、茶字门〕(茶,徒解切),茶,梵语具云茶阇他,华言不热。谓知一切法,无热恼相。故经云:唱茶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曰普轮。疏云:悟一切法,离热恼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谓轮能摧碾一切烦恼也。
〔十、沙字门〕(沙,失我切),梵语沙,华言六。谓知人身六根之相,皆自在故。经云:唱沙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为海藏。疏云:悟一切法,无挂碍故,如海含容万像。(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皆自在者,如眼根任运观色自在无碍,五根随用,亦复如是也。)
〔十一、嚩字门〕,嚩,大品般若经作和,梵语具云和波陀,华言语言。谓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经云:唱嚩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生安住。疏云:悟一切法,言语道断,能遍安住。
〔十二、哆字门〕(哆,丁可切),哆,大品般若经作多。梵语具云多他,华言如。谓入诸法真如之相不动故。经云:唱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圆满光。疏云:悟一切法,真如不动,圆满显现。
〔十三、也字门〕(也,以可切),也,梵语具云夜他跋,华言实。谓知色心等一切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故。经云:唱也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差别积聚。疏云:悟如实不生故,则诸乘积聚,皆不可得。
〔十四、瑟吒字门〕,瑟吒,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吒婆,华言障碍。谓知一切法无障碍故。经云:唱瑟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光明,息烦恼故。
〔十五、迦字门〕,迦,梵语具云迦逻,华言作者。谓知诸法之中,无有作者。经云:唱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差别云。疏云:作业如云,皆无差别。
〔十六、娑字门〕(娑,苏我切),娑,梵语具云娑娑,华言一切。谓入一切法时,皆不可得故。经云:唱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降霔大雨。疏云:即平等性。
〔十七、么字门〕,么,梵语具云磨磨迦逻,华言我所。谓知一切法离我所故。肇法师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经云:唱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疏云:即我所执性,若众峰齐峙,长流湍激。
〔十八、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陀,华言底。谓知一切诸法根底,不可得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取性。
〔十九、他字门〕(他,他可切),他,梵语具云多他阿伽陀,华言如去。谓入诸法处不可得故。经云:唱他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真如平等藏。
〔二十、社字门〕,社,大品般若经作阇,梵语具云阇提阇罗,华言生。谓知诸法之生不可得故。经云:唱社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入世间海清净。
〔二十一、锁字门〕,梵语锁,大品般若经作簸,(无翻)。谓知一切法不可得故。经云:唱锁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念一切佛庄严。疏云:即安隐性。
〔二十二、驮字门〕,驮,梵语具云驮摩,华言法性。谓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故。经云:唱驮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拣择一切法聚。
〔二十三、奢字门〕(奢,尸荷切),奢,大品般若经作赊,梵语具云赊多,华言寂灭。谓知诸法皆寂灭相,不可得故。经云: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顺一切佛教轮光明。疏云:即寂静性。
〔二十四、祛字门〕,梵语祛,华言虚空。谓知诸法,犹如虚空,不可得故。经云:唱祛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因地智慧藏。疏云:即如虚空性。
〔二十五、叉字门〕,叉,梵语具云叉耶,华言尽。谓入诸法尽性不可得故。经云:唱叉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息诸业海藏。疏云:犹言尽空业海。
〔二十六、娑多字门〕,娑多,大品般若经作哆,梵语具云迦哆度求那,华言是事边得何利。谓知诸法边,得何所利故。经云:唱娑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蠲诸惑障,开净光明。(蠲,除也。)
〔二十七、壤字门〕,壤,大品般若经作若,梵语具云若那,华言智。谓知一切法中无智相故。经云:唱壤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作世间智慧门。
〔二十八、曷攞多字门〕,梵语曷攞多,又云阿施,大品般若经作施,华言义。谓知一切法义不可得故。经云:唱曷攞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生死境界智慧轮。
〔二十九、婆字门〕(婆,蒲饿切),婆,梵语具云婆伽,华言破。谓知一切法不可得破坏相故。经云: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
〔三十、车字门〕,车,梵语具云伽车提,华言去。谓知一切法无所去故。经云:唱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
〔三十一、娑么字门〕(娑,苏纥切),娑么,大品般若经作魔,梵语具云阿湿么,华言石。谓知诸法坚牢如金刚石,不可坏故。经云:唱娑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十方现见诸佛。
〔三十二、诃婆字门〕,诃婆,大品般若经作火,梵语具云火夜,华言唤来。谓虽知一切法无音声相,亦可呼召无缘令其有缘。经云:唱诃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出生无碍力。
〔三十三、縒字门〕(縒,七可切),縒,大品般若经作嗟,梵语具云末嗟罗,华言悭。谓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故。经云:唱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
〔三十四、伽字门〕,伽,梵语具云伽那,华言厚。谓知诸法不厚不薄故。经云: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疏云:即平等性,犹言厚薄平等,如云普覆。
〔三十五、吒字门〕,吒,大品般若经作他,梵语具云他那,华言处。谓知诸法无住处故。经云:唱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
〔三十六、拿字门〕(拿,妳可切),梵语拿,华言不。谓入诸法,不来不去故。经云:唱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字轮。疏云:即离诸諠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常观字轮。
〔三十七、娑颇字门〕(娑,苏纥切),梵语娑颇,又云颇罗,大品般若经作颇,华言果。谓知一切法因果性空故。经云:唱娑颇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化众生究竟处。疏云:即遍满果报。
〔三十八、娑迦字门〕,梵语娑迦,又云歌大,大品般若经作歌,华言众。谓知五众等法不可得故。经云:唱娑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谓此五法,众共相生而成身也。亦名五阴,又名五蕴。)
〔三十九、也娑字门〕(也,夷可切;娑,苏可切),梵语也娑,大品般若经作醝(无翻)。经云:唱也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
〔四十、室者字门〕,室者,大品般若经作遮,梵语具云遮罗地,华言动。谓知一切法不动相故。经云:唱室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
〔四十一、侘字门〕(侘,耻可切),侘,大品般若经作吒,梵语具云多罗,华言岸。谓知一切法此岸彼岸不可得故。经云:唱侘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
〔四十二、陀字门〕,陀,大品般若经作荼,梵语具云彼荼,华言必。谓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故。过此荼字后,无字可说也。经云:唱陀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法轮差别藏。疏云:即究竟含藏一切法轮。
四十二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佛要目曰:「怛利三昧耶经,同毗卢遮那集会。(中略)此经中不动尊等四十二如来僮像使者,若修真言行菩萨坚持菩提心,我等承事供养拥护。」
四十二章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后汉摩腾竺法兰共译。就小大乘摄集四十二章者。佛教流入中国之第一部经也。朱熹谓四十二章经其说却是平实。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四十二章经御注一卷,宋真宗皇帝注。四十二章经注一卷,明守遂注,了童补注。四十二章经解一卷,明智旭著。四十二章经指南一卷,明道霈述。四十二章经疏钞五卷,续法述。四十二章经笺注,丁福保注。
四十二字观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四十二品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天台圆教所断之无明也。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注下。
四十八年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经一有云:旧医告新医言:汝给使于我四十八年,则将传我法。诸师解释之有种种,智者有二义:一云法华已前犹是外道弟子,故曰四十八年。一云四禅四空四无量心之世间十二禅各有自行化他赞法赞者之四者,故成四十八。开善云四禅四空之八禅,各有六行观之六法,故为四十八。章安云:有空等四见各有因成假等三假,一假各有四句,故三假合为四十八。若依阿含经之说:则外道必先四十八年供给走使,而后与法,今文正当于旧医之法,新医权同于旧医之法,随而名为走使。见辅行九之一。
四十八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说之。是为由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选择摄取之大愿,故谓之选择本愿。其一一愿名,诸师所说不同。据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言,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三藏法数】
(出大弥陀经)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刹,所以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愿有敷陈,惟佛听察。遂发此四十八愿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第一愿〕,愿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愿〕,愿我刹中,无女人,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七宝者,金、银、璃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第三愿〕,愿我刹土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愿〕,愿我刹土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五愿〕,愿我刹土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六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愿我刹土中人,尽无淫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预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愿我刹土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愿我刹土中人,知身如幻,无贪著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虽有诸天,与世之人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二愿〕,愿假令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第十三愿〕,愿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声闻、缘觉,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刹土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四愿〕,愿我刹土中人寿命皆无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五愿〕,愿我刹土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漏尽,谓生死之漏尽也。)
〔第十六愿〕,愿我刹土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诸根寂静,尽般泥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般泥洹,即般涅槃,华言灭度。)
〔第十七愿〕,愿我说经行道,十倍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八愿〕,愿我刹土中人,尽通宿命,知百千亿那由他劫事。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
〔第十九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眼,见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说法,悉能受持。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一愿〕,愿我刹土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众生心念。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二愿〕,愿我刹土中人,尽得神足,于一念顷,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三愿〕,愿我名号,闻于十方无数世界。诸佛各于大众,称我功德及国土之胜。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号,慈心喜悦者,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四愿〕,愿我顶中光明妙胜,如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五愿〕,愿我光明,照诸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六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慈和,过诸天人。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七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作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退转地者,谓行与位皆不退也。)
〔第二十八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饮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亦必得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二十九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
〔第三十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国。寿终不经恶道,径遂来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一愿〕,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喜悦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第三十二愿〕,愿十方无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三愿〕,愿凡生我国者,一生遂补佛处。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设化众生,修菩萨行,供养诸佛者;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修一切善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四愿〕,愿我刹土之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复坠于恶道。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五愿〕,愿我刹土中菩萨,以香华幡盖真珠缨络种种供具,欲往无量世界,供养诸佛者,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六愿〕,愿我刹土中菩萨,欲以万种之物供养十方无数诸佛,即在其前,供养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七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受持经法,讽诵宣说,必得辩才智慧。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九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得金刚那罗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诸相好,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那罗延,华言金刚。)
〔第四十愿〕,愿我刹土清净,照见十方无量世界,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一切严净佛刹,即时应现,犹如明镜,睹其面相。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一愿〕,愿我刹土中菩萨,虽少功德者,亦能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
〔第四十二愿〕,愿我刹土中诸天世人及一切万物,悉皆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者。众生虽得天眼,不能辩其名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三愿〕,愿我刹土中人,随其志愿所欲闻法,皆自然得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四愿〕,愿我刹土中菩萨、声闻,皆智慧威神;顶中皆有光明,语音鸿畅,说经行道,无异于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五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第四十六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普等者,谓于一切法皆平等也。)
〔第四十七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三忍,即忍位中上忍、中忍、下忍也。)
四十八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胜军不动明王,为守护持法行者,于其左右,各现二十四诸鬼王之身。见胜军不动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愿仪轨。
四十八轻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戒)
【佛学次第统编】
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轻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懈怠不听法界。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第十一、国使戒。
第十二、贩卖戒。
第十三、谤毁戒。
第十四、放火梵烧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第十九、两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雠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此十重四十八轻,为无上菩提之真因,有三聚之别:
一、摄律仪戒 谓恶无不离,因中谓之断德,果上證法身佛。
二、摄善法戒 谓善无不修,因中谓之智德,果上證报身佛。
三、饶益有情戒 谓无一众生不度,因中谓之恩德,果上證应身佛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四十九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七七日。即中阴之日数也。
四十九僧
【佛学大辞典】
(仪式)修药师之法,因四十九灯,而请四十九僧也。
四十九灯
【佛学大辞典】
(仪式)药师之法也。造药师七像,各供七灯,故有四十九灯。药师经曰:「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
四十九重如意殿
【佛学大辞典】
(堂塔)兜率天上如意宝珠所造之四十九重宝殿也。如意珠梵名摩尼(Man!i),即四十九重摩尼殿是也。
四十九重摩尼殿
【佛学大辞典】
(堂塔)四十九重之宝宫也。弥勒上生经记,兜率天上五百亿天子,各由额上出百亿摩尼宝珠,为弥勒菩萨造四十九层宝殿,曰:「此摩尼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同慈恩疏曰:「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
四十里水
【佛学大辞典】
(譬喻)须陀洹人观四谛,一时断四谛下之见惑,譬以四十里之水也。易言之,即一谛下之惑,是一十里之水,其馀修惑,譬之一滴水,此以修惑渐渐断之故也。涅槃经三十六曰:「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横四十里水。其馀在者,如一毛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