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慈明速喝
【佛学大辞典】
(公案)杨岐问慈明,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明云: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杨岐云:官不容针,更借一问得否?明便喝。岐云:好一喝。明又喝。岐亦喝。明速两喝。岐便礼拜。明云:这事是个人正能担荷。岐拂袖去。见普灯录三。
当头棒喝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棒喝)
【俗语佛源】
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驰」,作为一种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领悟佛理。「棒」始于德山宣鉴。僧来参问,「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录》)雪峰禅师曾说:「我在德山棒下,似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圆悟心要》卷三)颇有切肤之痛。「喝」当始于马祖。百丈禅师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最善于「喝」的,无过于临济义玄,他有四种「喝」法,门下「棒喝交驰」。「德山棒,临济喝,留与禅人作模范」(《五灯会元》卷十七)。遂成为禅林的风气。后以「当头棒喝」、「当头一棒」泛指警觉迷误。如《镜花缘》第八十四回:「这个笑话虽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李明权)
棒喝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宗匠接人之作略,或用棒,或用大喝。棒始于德山,喝来自临济,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度被打。后参大愚,得悟黄檗宗旨。却回黄檗,机锋敏捷。檗便打,师便喝。以后接人,棒喝交驰。故今谓警醒人之迷误者,曰当头棒喝。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
【佛学大辞典】
(天名)Maha%vais/ravan!a-deva-ra%ja,摩诃为大,吠室啰末那野旧所谓毗沙门,提婆为天,喝啰阇为王,即大毗沙门天王也。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般若斫羯罗译。毗沙门天王之供养仪轨也。
临济四喝
【佛学大辞典】
(公案)临济录曰:「临济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作,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