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嘘咻
形容喘气的样子。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下坂如浮舸,登崖剧上楼。强行腰傴僂,困坐气嘘咻。”
分類:喘气
《漢語大詞典》:呼息
(1).犹呼吸,喘气。 曹禺 《原野》第三幕:“大地轻轻地呼息着,巨树还那样严肃。”
(2).犹呼声。息,指声息,声音。 郭沫若 《羽书集·世界反侵略秩序的建设》:“窒息了很久的正义的呼息,由于我们的努力,复苏了转来。”参见“ 呼声 ”。
(3).犹气息。息,指气息。 何其芳 《画梦录·墓》:“那伟大的力、那黑暗的手遮到她的眼前,冷的呼息透过她的心。”
《國語辭典》:呼声(呼聲)  拼音:hū shēng
1.呼喊的声音。《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晋。干宝《搜神记》卷四:「文辞谢之际,忽堂上如数十人呼声。」
2.比喻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如:「执政者不应漠视人民渴望自由、民主的呼声。」
3.比喻支持度。如:「他参选议员选举,呼声很高。」
《漢語大詞典》:欬逆
咳喘气逆。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加欬逆唾血,遂至不解。”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款冬紫苑,可以治欬逆。”
分類:喘气气逆
《漢語大詞典》:喘吓(喘嚇)
急剧地喘气。 南朝 梁 任昉 《苦热行》:“霡霂类珠缀,喘吓状雷奔。”
分類:急剧喘气
《國語辭典》:气咻咻(氣咻咻)  拼音:qì xiū xiū
形容大声喘气的样子。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三:「有大蟾蜍如车轮,气咻咻然出穴中。」
分類:大声喘气
《國語辭典》:饮气吞声(飲氣吞聲)  拼音:yǐn qì tūn shēng
形容含怨抱恨而无法表态发泄。参见「饮恨吞声」条。南朝梁。任孝恭 为汝南王檄魏文:「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元。张养浩〈寨儿令。乾送行〉曲:「带行人所望无成,管伴使饮气吞声,水和山应也恨,来与去不曾停。」
《國語辭典》:吒吒  拼音:zhà zhà
拟声词。形容喘气的声音。唐。元稹 田家词:「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漢語大詞典》:哈哧
(1).喷嚏。 老舍 《二马》第三段六:“ 温都太太 看完,顺手把字条撕了;然后用手背遮着小嘴打了个哈哧。”
(2).象声词。急促喘气声。 王福仲 《小虎子》:“他把通知交给了 刘队长 ,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张着大嘴哈哧哈哧直喘气。”
《國語辭典》:气吁吁(氣吁吁)  拼音:qì xū xū
形容大声喘气的样子。《文明小史》第一四回:「孟传义赶著问是甚么题目?只见贾子猷气吁吁的说道:『题目是:滕文公为世子四章。』」
分類:大声喘气
《漢語大詞典》:气嘘嘘(氣嘘嘘)
大声喘气貌。 艾芜 《欧洲的风》:“听清说是本地兵来了,才都翻起身来,气嘘嘘地埋怨。” 曲波 《林海雪原》一:“ 陈敬 气嘘嘘地跑到 剑波 跟前。”
《國語辭典》:气喘如牛(氣喘如牛)  拼音:qì chuǎn rú niú
形容呼吸急促,像牛一般大声喘气。《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脸是喝了个漆紫,连乐带忙,一头说著,只张著嘴,气喘如牛的拿了条大毛巾擦那脑门子上的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六回:「那总办气喘如牛的说道:『那贱人我不要了!』」
《國語辭典》:气喘吁吁(氣喘吁吁)  拼音:qì chuǎn xū xū
大声喘气、呼吸急促的样子。《醒世恒言。卷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李勉向一条板凳上坐下,觉得气喘吁吁。」《儿女英雄传》第五回:「白脸儿狼满头大汗的赶来……白脸儿狼气喘吁吁的说:『不值甚么!』」
分類:大声喘气
《國語辭典》:气丕丕(氣丕丕)  拼音:qì pī pī
激动生气,气急。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打的他纷纷的皮肉开,见他可擦擦拖将去,我与你气丕丕赶上来。」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二折:「则你那疋马屹蹬磴的践路途,我独自个气丕丕归庄院。」也作「气勃勃」。
《國語辭典》:气呼呼(氣呼呼)  拼音:qì hū hū
1.形容生气时,呼吸急促的样子。如:「老闆挥动双手,气呼呼的指责员工因疏忽而损失了一笔生意。」
2.大声喘气的样子。如:「我平时少运动,一爬楼梯就气呼呼的,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