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斗为喉舌(斗为喉舌)
后汉书李固传北斗为天喉舌斟酌元气运平四时
分类:
《國語辭典》:发喉急(發喉急)  拼音:fā hóu jí
发脾气。《醒世恒言。卷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房德看见老婆发喉急,便道:『奶奶有话好好商量,怎就著恼?』」
分類:发怒
《漢語大詞典》:黄喉蛇
见“ 黄頷蛇 ”。
《漢語大詞典》:黄颔蛇(黄頷蛇)
亦称“ 黄喉蛇 ”。亦省称“ 黄頷 ”。 蛇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黄颔蛇:“黄頷黄黑相閒喉下色黄,大者近丈。皆不甚毒。” 清 赵彪诏 《说蛇》:“黄喉蛇,好在舍上。无毒,不害人,惟善食毒蛇。”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
《國語辭典》:喉擦音  拼音:hóu cā yīn
语言学上指声带接近,气流从中挤出时产生的辅音。如汉语方言中上海话「好」等字的声母(h)。
《漢語大詞典》:喉蛾
中医病名。也叫乳蛾。症发时,咽部两侧咽弓、扁桃体肿胀、疼痛、糜烂,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患处很象蚕蛾,故称。《老残游记》第三回:“有个小妾害了喉蛾,已经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了。”
《韵府拾遗 陌韵》:喉膈
岳阳风土记乌石山在州南所谓乌头石也其地五山相峙亦名五龙山下有石墨港水中石如墨磨咽之可愈喉膈壅热之疾
《漢語大詞典》:喉极(喉極)
谓情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其夫半喜半疑;喜的是得银解救,全了三命;疑的是妇人家没志行,敢怕独自个一时喉极了,做下了些不伶俐的勾当,方得这项银子也不可知。”参见“ 喉急 ”。
分類:情急
《國語辭典》:喉急  拼音:hóu jí
1.焦急。《水浒传》第二一回:「我正没钱使,喉急了,胡乱去那里寻几贯钱使。」《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我原许下你晚间的,你自喉急等不得。」也作「猴急」。
2.怒气。《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分類:着急发急
《国语辞典》:喉镜(喉镜)  拼音:hóu jìng
一种医学诊察仪器。系利用镜面的反射以照明和观察喉咽部位的镜子,或末端设有照明设备的探测管。
《漢語大詞典》:喉鸣
发出沙哑的喉音(如窒息时发声)例如:驴叫,骆驼发出喉鸣。
《漢語大詞典》:喉枪(喉槍)
一种治疗喉疾的器具。《老残游记》第三回:“﹝ 老残 ﹞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他吹了些药上去。” 戴鸿森 注:“喉枪--治咽喉疾病的医药用具。一个铜鼓上接一个细铜管,铜管尖端存药末,伸入喉部时,捏底部铜鼓两面使之震动,即将药末吹上患处。”
分類:治疗器具
《國語辭典》:喉痧  拼音:hóu shā
中医上指猩红热一类的病。由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主要症状为高热、咽喉肿痛、发炎、溃烂,且全身伴有猩红色痧点。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高级汉语词典》:喉头气
因生气发怒而感到喉头憋闷
《國語辭典》:喉炎  拼音:hóu yán
病名。因喉部感染细菌而引起的炎症。有急、慢性两种。急性喉炎主因感冒、吸烟过量及气管发炎而引起,有咳嗽、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慢性喉炎则由急性转移或结核而引起,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且有声带充血、肥厚、长息肉等病理变化。可用抗生素治疗。
《國語辭典》:喉长气短(喉長氣短)  拼音:hóu cháng qì duǎn
声嘶力竭。《醒世恒言。卷一七。张孝基陈留认舅》:「那过善本来病势已有八九分了,却又勉强料理这事,喉长气短、费舌劳唇,劳碌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
分類:麻烦费劲
《國語辭典》:骨鲠在喉(骨鯁在喉)  拼音:gǔ gěng zài hóu
鱼刺卡在喉咙里。比喻心中有事,不吐不快。如:「要我隐瞒这件大事,真像是骨鲠在喉,难受极了!」
分類:喉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