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喉嗉
咽喉和食道。借指生命。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庐墓》:“空劳死后设祭祀,何如在日供喉嗉。”《元典章·刑法·发付流囚轻重地面》:“﹝罪囚﹞较轻的,每教这壁 肇州 屯田里住着种田,自养活喉嗉。”
《漢語大詞典》:喉韵(喉韻)
指饮茶后喉头产生的甘爽的回味。《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确是好茶!喉韵足,有香头,茶色也清。”
《韵府拾遗 尤韵》:给喉(给喉)
苏辙诗谋生富给喉
《漢語大詞典》:调喉舌(調喉舌)
犹言调唇弄舌。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噤声,我跟前调喉舌。” 明 无名氏 《破风诗》第三折:“这廝无礼也,向我跟前调喉舌。”亦省作“ 调喉 ”。 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你又来调喉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狄氏 笑道:‘又来调喉,那里得有个鬼?’”
《漢語大詞典》:狂喉
犹大口。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狂喉恣吞噬,逆翼争飞翻。”
分類:大口
《漢語大詞典》:纸笔喉舌(紙筆喉舌)
比喻社会舆论。 鲁迅 《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但 北京 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
分類:社会舆论
《漢語大詞典》:转喉触讳(轉喉觸諱)
谓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唐 韩愈 《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孟浩然》:“ 孟浩然 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疎。’ 唐玄宗 闻之,曰:‘卿自弃朕,朕何尝弃卿。’ 孟贯 诗:‘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 周世宗 闻之,曰:‘朕伐叛弔民,何谓有巢无主?’二子正坐诗穷,所谓转喉触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难言之矣,一傅众咻,转喉触讳,岂止此哉。”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忌用“哉”字》:“按文字避忌,至禁用‘哉’字,真所谓转喉触讳者矣。”
《漢語大詞典》:铁板歌喉(鐵板歌喉)
形容豪迈的演唱。 清 郑燮 《道情》曲之七:“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分類:豪迈演唱
《高级汉语词典》:咽喉要地  拼音:yān hóu yào dì
一种军事地理形势。意为军事上像咽喉一样十分要害的地方。作战时应当努力抢先占领这样的有利地形,以控制制胜权
《漢語大詞典》:一根喉咙出气(一根喉嚨出氣)
比喻同心协力。 清 陈天华 《猛回头》:“常言道得好,兄弟在家不和,对了外仇,一根喉咙出气。”
分類:同心协力
《国语辞典》:如鲠在喉(如鲠在喉)  拼音:rú gěng zài hóu
好像鱼骨刺在喉咙。比喻不把障碍除去则心不能安。
《国语辞典》:抚背扼喉(抚背扼喉)  拼音:fǔ bèi è hóu
形容致其死命。唐。卢照邻〈穷鱼赋〉:「拖鳍挫鬣,抚背扼喉,动摇不可,腾跃无由。」也作「拊背扼喉」。
分类:卢照邻
《国语辞典》:见血封喉(见血封喉)  拼音:jiàn xiě fēng hóu
形容毒药药性极烈,一有伤口感染,立即窒息死亡。如:「飞镖上淬有见血封喉的毒药,中镖者无不当场毙命。」《镜花缘》第一○回:「此箭乃猎户放的药箭,系用毒草所制。凡猛兽著了此箭,任他凶猛,登时血脉凝结,气嗓紧闭,所以叫作『见血封喉』。」
《国语辞典》:磨砖砌的喉咙(磨砖砌的喉咙)  拼音:mó zhuān qì de hóu lóng
(歇后语)又光又溜。磨砖,一种表面光滑的砖块。全句比喻人吃饭速度很快,一吞即下。《西游记》第四七回:「那小的们,又端了碗,盛一碗递与八戒。呆子幌一幌,又丢下口去就了了。众僮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著实又光又溜。』」
《国语辞典》:咽喉要路  拼音:yān hóu yào lù
比喻地势最险要的地方。《三国演义》第三○回:「曹营内见袁军堆筑土山,欲待出去冲突,被审配弓弩手当住咽喉要路,不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