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有漏善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帝释善法堂
【佛学大辞典】
(杂名)喜见城外角有善法堂,诸天集此商量四天下之善恶。
善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佛学常见辞汇】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善法堂
【佛学大辞典】
(堂塔)帝释天讲堂名。在须弥山顶喜见城外之西南角。于此论人中之善恶。俱舍论十一曰:「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于彼,详论如法不如法事。」涅槃经十二曰:「是善法堂忉利诸天常集其中,论人天事。」西域记四曰:「昔如来起自胜利上升天宫,居善法堂为母说法。」
善法骂
【佛学大辞典】
(术语)骂人有二种,汝是下贱生等,以恶法骂之,云恶法骂,汝是大圣人等,假善事毁辱之,云善法骂。见行事钞中三之一。
菩萨善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坐禅三昧经之异名。
摄善法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接善戒。三聚净戒之一。摄一切之善法而使行于吾身为戒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大地善法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等十法,与一切善心,相应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四善法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四善法:
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
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證真空寂灭之道也。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
〔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
〔三、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
〔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證真空寂灭之道也。
四善法(二)
【佛学次第统编】
大宝积正法经云:
一、乐住林间 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然,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摄物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善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三、舍身求法 谓修菩萨行者,乐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虽弃舍身命,亦复无所顾惜,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四、勤行精进 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十种善法──修十种善法如师子王
【三藏法数】
(出宝雨经)
菩萨因修善法,得无上正真之道,为天人师,令一切邪魔外道,见者无不调伏,如师子王,有大威力,而能慑伏诸兽,所向无不自在,故以为喻也。
〔一、得不惊怖〕,谓菩萨以勇猛精进,得最上乘,于诸法中无与等者;故能游戏生死,不惊不怖,得大自在,如师子王,于百兽中,莫能与等,游行之处,无所惊怖也。
〔二、得无怯惧〕,谓菩萨具大智辩才,于一切诤论之时,无少怯惧,亦不矜胜;如师子王,闻彼野干诸恶兽声,终无怯惧也。(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群行,夜鸣如狼声。)
〔三、心无退屈〕,谓菩萨具大智辩才,勇猛精进之心,如金刚山,不可迁动。设于众中有所诤论,其心勇猛,终无退屈。如师子王,虽令近人,终无退避也。
〔四、如师子吼〕,谓菩萨为诸有情说大乘法,能令一切外道天魔,惊怖解散,如师子王,哮吼之时,能令恶兽野干之属,悉皆惊骇,驰走而去也。
〔五、得无所畏〕,谓菩萨具平等智,得大自在,于诸有情界中,威仪寂静,得无所畏。如师子王,游行诸处,独行绝侣,心无所畏也。
〔六、游行园林〕,谓菩萨自性寂静,智慧融通,常能游戏无碍善法之林。如师子王,自性无畏,能现威势,游诸园林也。
〔七、依止岩窟〕,谓菩萨以禅定智慧,而为岩窟行住坐卧,依止其中。如师子王,常于高岩邃窟之中,而为依止也。
〔八、得无所取〕,谓菩萨以勇猛精进之心,舍弃一切烦恼,永无所取。如师子王,弃舍所有藏积,悉无所取也。
〔九、能破诸魔〕,谓菩萨成等正觉,坐于菩提道场,独一无二,而能摧破诸魔军众。如师子王勇猛势力,而能慑伏诸恶兽也。
〔十、守护法苗〕,谓菩萨于诸示现之处,一切有情,所种善法之苗,悉为守护,不令邪魔外道之所损坏。如师子王,所游行处,一切恶兽无能亲近于彼,而坏人之禾苗也。
十种善法──日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宝雨经)
菩萨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如日出现世间,照临万物,一切幽暗之处,悉皆明朗,故取为喻。(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破无明暗〕,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之光,破除一切有情无明黑暗,如日行空,威光燀(昌善切)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也。
〔二、能觉悟有情〕,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方便,开导有情,咸使觉悟;如日行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也。
〔三、光耀十方〕,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咸获利益;如日行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也。
〔四、出现善法〕,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力,开示善法,化导有情,咸登正觉;如日行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也。
〔五、诸漏灭尽〕,漏即漏落,谓漏落生死也。菩萨以智慧力,所有一切烦恼,悉皆灭尽,则能永断生死诸漏;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也。
〔六、能作光明〕,菩萨出现于世,放智慧光明,说种种法,破除一切有情愚痴暗障;如日行空,放大光明,破除幽暗,照临万象也。
〔七、映蔽外道〕,映,明相、照也;蔽,障也、盖也。菩萨出现于世,凡所说法,莫不为令有情舍邪归正,则能映蔽外道诸邪异论;如日行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也。
〔八、能示高下〕,菩萨出现于世,于诸有情,若善若恶,无不摄受,令其瞻觐,示以正法;如日行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也。
〔九、发起善业〕,菩萨出现于世,方便开示,能令一切有情,发起善心,修行善业;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也。
〔十、善人爱乐〕,菩萨出现于世,一切聪慧之人,知有利益,心生爱乐,念念皈依;其无智愚人及诸邪魔外道,未免憎嫉;如日行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忻爱;至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未免憎嫉也。
十种善法──月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有情归仰,咸令发菩提心,成就种智;如月天子,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以为喻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皆生欢喜〕,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如月初出,见者皆得清凉,心生悦乐也。
〔二、众所乐见〕,菩萨初出世时,诸根清净,种子洁白,于诸威仪,无不具足,令诸有情,目睹心乐;如月初出,皎洁圆明,见者无不爱乐也。
〔三、善法增长〕,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善法,精进勤修,渐渐增长,乃至坐于道场,一切胜相,皆悉圆满,即智德成就也;如白分月,其光明增,至十五日,盛满圆具矣。(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名白分月。)
〔四、恶法损减〕,菩萨具出世智时,一切恶法,日减日损,乃至坐于道场,净尽一切,无复遗馀,即断德成就也;如黑分月,其光明日减日损,至于晦日,一切不现也。(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名黑分月。)
〔五、咸皆称赞〕,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脩罗等,咸悉称赞;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也。(梵语阿脩罗,华言无端正,又云非天。)
〔六、体相清净〕,菩萨修远离行,体相无染,清净化生,非假父母遗体不净所生;如月天子,胜业感果,体相清净,洁白无染也。
〔七、乘最上乘〕,最上即无上,乘犹车乘,有运载之义。是大乘菩萨所乘,名最上也。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
〔八、常自庄严〕,菩萨所修胜妙功德,常自庄严,不假外饰;如月天子,本相清净,常自庄严,不待澡沐而光洁也。
〔九、游戏法乐〕,法乐者,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夫翳染也。
〔十、具大神通〕,菩萨神通自在,威德无量,普令有情,离诸垢暗;如月天子,清净圆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遍四天下,物无不照也。
十种善法──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證入真空涅槃,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诸佛、缘觉、声闻及诸弟子信顺许可;如海导师,乃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悉皆信许。
〔二、为他所敬〕,菩萨以道行具足,乃得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天、人、龙、鬼、夜叉、乾闼婆等,恭敬供养;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一切人民恭敬供养。(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
〔三、善作指引〕,菩萨能于生死险难之中,为诸有情,方便指示引导,令出一切烦恼恶道,悉获安隐;如海导师,能于险难之中,为作指引,令其安隐。
〔四、为他依止〕,菩萨善巧方便,能为天人及诸外道而作依止,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险难恶道;如海导师,为诸商众、孤露困苦之人而作依止,令于险难之中,有所恃赖也。
〔五、能为济命〕,菩萨能为耽著生死诸有情类,设以方便,令其发起菩提之心,续延智慧之命;如海导师,能为世间人众,凡有所须,皆悉供给,以济其命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六、善备资粮〕,菩萨善备福智诸行资粮,欲摄受广多有情,发菩提心,积集善行,出离生死恶道,悉到一切智城;如海导师,善备资粮,令诸商众,出离险恶道路,到彼城邑,得安隐也。
〔七、富有财宝〕,菩萨欲止一切智城,故广集诸佛无上最胜法宝之行,令诸有情,随愿咸获得大饶富;如海导师,随所止处,富有财宝资生缘具等物,凡所匮乏,悉能周赡也。
〔八、希取无足〕,菩萨于圣法财,广能积集,希求进取,心不自足;如海导师,于一切财宝,常生希取之心,而未尝自满足也。
〔九、为作先导〕,菩萨于一切功德之法,善自增益,而能以诚实语,导引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如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软爱之语,摄受诸商人众,复能为之先导,凡所指示之处,无不获其利也。
〔十、善到一切智城〕,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不知,名到一切智城;智能破惑显理,城能防恶禦敌,故菩萨积集无量功德,具足殊胜力能,故得到一切智城;如海导师,具足力能,故得到彼城邑也。
十种善法──水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夫水之为德,本体清净,澄湛凝寂,尤能滋长万物,涤除众垢;炎热遇之而清凉,枯渴饮之而沃润。今取以为喻者,菩萨业惑清净,身心寂静,能以法水普济群生,令其善芽增长,罪垢荡除,离生死之热恼,息贪爱之枯渴,成就菩提,超登觉岸也。
〔一、流润赴下〕,菩萨常行平等之慈,柔和善顺,能以清净法水,调熟众生,溥得沾溉,令其一切善根,悉皆增长。譬如大水遍行地中,流润于下,一切萌檗,无不滋长也。
〔二、植善法种〕,植,种也。菩萨广植一切菩提种子,常以定水灌溉,令得增长,而成妙果。譬如大地,种植一切药树谷果,由水滋溉增长,然后繁茂而结实也。
〔三、信乐欢喜〕,菩萨自性信顺三宝,乐求出世间法,心清净故,即生欢喜,复能令他一切有情,亦皆信乐,而生欢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润,复能润物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四、坏烦恼根〕,菩萨以禅定之水,浸渍一切有情烦恼根种,悉令败坏,无复续生;譬如大水,浸渍大地,而草木诸根,悉皆坏烂也。
〔五、自体无杂清净〕,菩萨为离贪瞋痴等杂染之法,守护诸根,悉令清净;譬如大水,其源不杂,而本清净也。
〔六、息烦恼热〕,菩萨以清凉法水,悉除一切有情烦恼炎热逼迫之苦,譬如夏月,地极炎蒸,人亦烦热,得水除解,悉皆清凉也。
〔七、止欲渴爱〕,欲即五欲,渴爱者,于诸尘境而生爱著,如渴而思饮浆水也。菩萨因一切有情渴爱所逼,即为开示,令于欲尘之境,不生爱著,譬犹清凉之水,能除一切焦渴之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八、深广无涯〕,菩萨由修一切善法,胜智积集,深广无涯,诸魔外道,不能测其边际;譬如大水,众流合会,既深且广,孰能知其涯涘哉。
〔九、高下充满〕,菩萨以大悲心,于一切有情,随其根器高下,方便开示,悉使获益,充溢满足,而无损恼;譬如大水,流注一切地方,随其高下,悉能充足,而无所损害也。
〔十、息诸尘坌〕(房吻切,又步寸切),坌,尘塕也。(塕,乌孔切,尘起貌)。菩萨以定慧之水,普润一切有情,令其去粗恶之习,而发柔软之心,永息烦恼之尘,同入清净之境;譬如大水流润,一切尘坌粗恶地方,悉使润泽,而复清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