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高祖姬。高祖乐楚声,姬为作《房中祠乐》。惠帝时,更名为《安世乐》。《汉书·礼乐志》改题为《安世房中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球。唐末蜀人,世称唐隐居。好吟诗,有所得,即将稿捻为丸,投入瓢中。后卧病,投瓢于江。瓢至新渠,有识之者检得,十才二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一作唐球,成都(今属四川)人。性旷逸,隐于味江山。每骑青牛入市,至暮醺酣而归。世称味江山人、唐山人、唐隐居。昭宗时,王建帅蜀,召为参谋,辞不就。好吟咏,每有所得,即将稿捻为丸投大瓢中,数日后方补足成诗。后卧病,投瓢于锦江,望而祝曰:“兹文苟不沉没,得之者方知吾苦心耳。”后瓢为人所得,诗遂流传。事迹散见《诗话总龟》卷四六、《竹庄诗话》卷二一、《唐诗纪事》卷五〇、《唐才子传》卷一〇。其诗多为隐逸题咏酬赠之作,孙光宪称其“诗思游历不出二百里”(《唐诗纪事》卷五〇引《北梦琐言》)。而杨慎称其《送友人归邛州》诗云:“此诗为集中第一”(《升庵诗话》卷八)。亦工写景。《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唐求集》1卷。《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唐求,生卒年不详,一作唐球,成都(今属四川)人。性疏放旷逸,不乐仕进,居灌县味江山,人称唐隐居。王建为蜀帅,召为参谋,不就。好吟诗,每诗成,即捻稿成丸纳大瓢中。后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有《唐求集》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茅亭客语》
唐末蜀州青城县味江山人唐求,至性纯悫,笃好雅道,放旷疏逸,几乎方外之士也。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非其类,不与之交。或吟咏有所得,则将稿捻成为丸,内于大瓢中。二十馀年,莫知其数,亦不复吟咏。其赠送寄别人之诗,布于人口。暮年因卧病,索瓢致予江中,曰:“斯文苟不沉没于水,后之人得,方知我苦心尔。”漂至新渠江口,有识者云:“唐山人诗瓢也。”探得之,已遭漂润损坏,十得其二三,凡三十馀篇,行于世。
韵语阳秋
郑棨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唐求诗所游历不出二百里,则所谓思者,岂寻常咫尺之间所能发哉!
唐诗纪事
球有诗名,如《临池洗砚》云:“恰似有龙深处卧,被人惊起黑云生。”又有“渐寒沙上路,欲暖水边树”,亦佳句也。
唐才子传
(求)酷耽吟调,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所行览不出二百里间,无秋毫世虑之想。
《十三唐人诗•唐球诗吕潜序》
世称唐山人诗瓢,第谓隐居独善者流耳。以余观其行事,固介然节义士也……盖山人生唐末,不屈志权帅,亮节高风,可干霄汉。其之于诗,精灵炳朗,不□□□□,有如斯也。今读其诗,仅三十馀首,苍劲闲逸,犹可想见其人。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唐)隐居负性高古,诗冷峻,得贾生之骨。观其不苟传于后世,诗志可知矣。惜瓢中之诗,大半为屈正则所收,流传人间者,如食罕味,忽忽欲尽耳。特附贾氏升堂之后,以褒其志。
《东目馆诗见》
唐求字字著意,棱露不凡。
韩如愈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扬州府兴化人,字唐山。崇祯四年进士。历兵科给事中。为人正直。尝弹劾都给事中曾应璘。或以为散员不应劾都谏,如愈以“不敢恤僚谊欺明主”对。后劾总兵刘泽清不法,泽清遣兵劫杀之。
维基
韩如愈(?—1644年),号退如,原籍南直隶徽州府黟县(今安徽省黟县),扬州府兴化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户部观政,五年授安化县知县,六年任乡试同考官,十二年起补山西榆次县知县,后官至兵科给事中,劾罢都给事曾应遴,又劾大将贺人龙临阵逃跑,后劾罢江西巡抚张凤翮。晋兵科右给事中,崇祯十七年三月,奉命督江浙军饷南下,驻守山东的总兵刘泽清因韩如愈曾经弹劾他,将他杀死在东昌戴家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山补,号萍乡。工诗书,善画山水,尤擅写兰竹。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万清,字侣石,晚号山夫。姓唐氏,楚人也。将诞,母梦老僧戴笠执杖入其室,明发生儿。髫年闻持《大悲咒》者,数过即成诵。比从塾师学,辄慧根潜发。尝从菩提灵砠乞开示,归而研于私室。昏夜危坐,倦则面墙。年二十求出家,投洪福寺礼应知薙染,授以《楞严》读之,至波斯匿王章观河验见处有省,寻诣宝华定庵圆具,既而曰:“持犯束身而已,心地发明,非大匠曷由启迪。”遂南下参硕揆志于灵隐,谒天岳昼于天童,叩湘翁法于显圣,皆有引入。庚午秋仲归洪福,应知举赵州无字䛡勘之,清应声颂云:“赵州一无字,古今难辨别。纵使能辨别,称锤是生铁。”又举“古宿云:者一片田地分付来多少时,我立地代汝购去,汝作么生。”清复颂云:“大业不因谋,乾坤铁篴秋。却妨有欺作,无意割鸿沟。”应知但瞑目危坐无言,盖心肯之,遂付衣拂。应知寂后,众请继席。有废必兴,顿改旧观。因阅天台止观,誓行般舟三昧,凡九十日。至庚辰冬,复闭处一室,倏焉三载,偶乘昏倦,就榻假寐,遽跃然掷其衾褥于外,曰:“古人秉睿哲之资尚胁不至席,矧在椎鲁,若不倍进道业,何日而辨?”人皆叹服。乙酉春,圣祖南幸,清迓侯漕河,奏对明敏,御书“诞登寺”额赐之。辛酉,永宁虚席,勉徇众请住院,三载即辞退。丙申,沐阳官耆延之清凉禅院,结制弘戒,法会之盛一时称最,仍返诞登。丁酉嘉平朔,复闭户独居,专修净土,有终焉之志。己亥岁大歉,僧众绝粮,以头碎扉,强而出之,是岁梢 稔,因竭馀财,建大雄殿及藏楼、禅堂、方丈、厨院,次弟落成,更置西庄土田二千馀亩。雍正庚戌,传席门人,掩关幽室,精进净修。癸丑冬,世宗崇奖佛旨,召赴阙下,与论洞宗,应语响捷。次日复询之曰:“《传灯录》所说汝宗,至太阳警元几绝,得投子义青出而振之。今隆替若何?”清以被毁之故,据实奏之,为之骇异。乃谕之曰:“朕为汝重建投子,汝可中兴其道,为开山祖乎?”寻赐紫衣、盂、杖,恩数优渥,字而不名。明年奉命主灵谷。乾隆元年,投予庙告成,题曰“慈济”。二百年久废祖庭,一日兴复出于一言,使洞镫再朗,泉石增煇,非有夙因,曷由致此。明年夏初,殿脊倒,有声若雷。又梦见“英端瑞首”四字,谓其徒曰:“吾勿起矣,吾老矣。安得英且瑞乎,开其端而创其首耳?后当有兴者。”因书偈曰:“虚度七十三年,宛如云过大千。云既归壑,太虚朗然。”浴馀,易衣坐化,时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移时顶热如焚,寿七十三,腊五十三,塔于丈人峰下。清气貌雄伟,广显丰颐。垂老,面如满月,须发如银,目炯炯有光,人见而敬之。五坐道场,皆有语录。所著诗文、偈颂,或劝刻之。清曰:“佛祖教书,何止汗牛,今多置之,矧吾言乎,徒祸枣栗。”性好放生,所活尤众。
唐山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唐山(?—1757年),号乐壶,福建莆田县人,清朝官员。唐山为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三甲进士,乾隆十八年,担任泉州府教授。乾隆二十年(1755年)七月调任台湾府儒学教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任。
林缵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缵(1887~1956),字述三,号怪痴、怪星,又号蓬瀛一逸夫、唐山客、苓草。光绪十三年生(1887),少时就学于厦门玉屏书院,乡人誉为神童,尔后因父亲林修于台北大稻埕设立国文研究塾,授徒讲学,遂渡海来台从父而学,父殁之后更继父业,改称为砺心斋书房。平生喜吟咏,大正四年(1915),与张纯甫、李腾岳、欧剑窗等人创立「研社」,社址即在砺心斋书房,社员皆以「痴」为号,述三即「怪痴」;大正十年(1921)「研社」改为「星社」,社员亦以「星」为号,因改称「怪星」,并参与编辑由社员出版之《台湾诗报》。次年(1922),先生创设「天籁吟社」,其砺心斋书房之学员多入社,故属于一师生型的诗社。1931年,有鉴于《三六九小报》、《诗报》古典文学刊物兴起,遂与高弟吴纫秋创办《藻香文艺》,因经济困难,后续难继,于1932年宣告停刊。1935年,《风月》创刊,林述三出任副主笔兼会计部长,并有诗作及小说发表。战后,曾任《台湾诗坛》、《诗文之友》顾问。平生著作丰富,有《砺心斋诗集》、《砺心斋诗话》、《玉壶冰小说》等〖以上有关林述三之生平,主要参见陈惊痴前引文,文载《台北文物》2:3,页74-76。更详细讯息,可参潘玉兰〈天籁吟社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国文在职专班夜间班),2005),页117-121。〗。值得一题的是,「天籁吟社」迄今仍然持续活动中,而其特殊吟调,更为人所注意。(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