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4,分8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分类词汇(续上)
乳牙
儒艮
沙獾
剑齿虎
剑齿象
金丝猴
毛犀
孷孖
灵长目
《漢語大詞典》:乳牙
又称乳齿。人和多数哺乳动物幼年期所生的牙齿。如人的乳牙在婴儿出生后6-9个月之间开始生长,共20个。6-7岁乳牙开始逐渐脱落,换生恒牙。通称奶牙。
《國語辭典》:儒艮  拼音:rú gèn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海牛目。形似海牛,体长约一丈,栖于热带的海中。其雌者常以前肢抱儿,露出水面,远望如抱儿之妇。也称为「美人鱼」、「人鱼」。
《國語辭典》:沙獾  拼音:shā huān
猪獾的别名。参见「猪獾」条。
《國語辭典》:剑齿虎(劍齒虎)  拼音:jiàn chǐ hǔ
动物名。一种史前时代的哺乳动物,食肉目猫科剑齿虎亚科。形状与现在的虎相近,上颚有一对状如曲剑的犬牙,生存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其化石散见于非洲、欧洲、南北美洲,中国大陆也有发现。
《國語辭典》:剑齿象(劍齒象)  拼音:jiàn chǐ xiàng
动物名。一种史前时代的哺乳动物,长鼻目。形状与现在的象相似,为乳齿象与象科的中间形。上间齿发达,状如曲剑。生存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
《國語辭典》:金丝猴(金絲猴)  拼音:jīn sī hóu
动物名。哺乳纲灵长目。身体瘦长,约七十公分。毛灰黄色,鼻孔向上,尾巴很长。背部有长毛,富光泽,可达一尺馀长。行动敏捷,生活于高山的大树上,皮毛可制衣褥,为中国大陆特产的珍贵动物。
《國語辭典》:毛犀  拼音:máo xī
一种古代哺乳动物。与现今犀牛大小相似。参见「披毛犀」条。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孷孖
亦作“ 孷孳 ”。
(1).人和哺乳动物一胎生双子。
(2).孪生子。广韵·平之:“孷,孷孳,双生子也。”一说为独子。
《國語辭典》:灵长目(靈長目)  拼音:líng zhǎng mù
哺乳纲的一目。多数为树栖动物,头部可自由运动,每肢均具五指(趾),指(趾)端有指甲,大都具有高度发达的脑。约二百种。如人类、猿、猴皆属于灵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