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6,分58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劝持品
劝发品
续入法界品
护国品
读诵品
嘱累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行五品位
观空品
观音品
九地九品之惑
三品十善
三学摄三十七品
五品十信为初依
佛类词典(续上)
忏悔品劝持品
劝发品
续入法界品
护国品
读诵品
嘱累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行五品位
观空品
观音品
九地九品之惑
三品十善
三学摄三十七品
五品十信为初依
忏悔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光明经一曰:「忏悔品。」金光明最胜王经二曰:「梦见金鼓忏悔品。」妙幢菩萨,梦金鼓出大音声而说忏悔之偈颂。次日述之于佛前。
(经名)金光明经一曰:「忏悔品。」金光明最胜王经二曰:「梦见金鼓忏悔品。」妙幢菩萨,梦金鼓出大音声而说忏悔之偈颂。次日述之于佛前。
劝持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卷第五,第十三品之名。品之前半说诸菩萨比丘等奉佛命受持法华而弘通之,品之后半,佛更说诸菩萨劝人受持弘通,故云劝持品。前半为持,后半为劝持也。
(经名)法华经卷第五,第十三品之名。品之前半说诸菩萨比丘等奉佛命受持法华而弘通之,品之后半,佛更说诸菩萨劝人受持弘通,故云劝持品。前半为持,后半为劝持也。
劝发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普贤菩萨劝发品之略。法华经第八卷,第二十八品之名。说普贤菩萨自东方来,以种种胜事奖发持经人之心。
(经名)普贤菩萨劝发品之略。法华经第八卷,第二十八品之名。说普贤菩萨自东方来,以种种胜事奖发持经人之心。
续入法界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异名。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异名。
护国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胜王经六有四天王护国品,金光明经二曰:四天王品。又仁王经下有护国品。皆说其经流布之所,有四天王守护其国。
(经名)最胜王经六有四天王护国品,金光明经二曰:四天王品。又仁王经下有护国品。皆说其经流布之所,有四天王守护其国。
读诵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观行即五品之第二。至心读诵妙经以助内观之位也。止观七曰:「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是时心观益明,名第二品也。」
【三藏法数】
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术语)台家所立观行即五品之第二。至心读诵妙经以助内观之位也。止观七曰:「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是时心观益明,名第二品也。」
【三藏法数】
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嘱累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明嘱托弘通本经之品名。在法华维摩经等诸法,但诸经之嘱累品,例在经末,法华在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二,慈恩家以为编次之误,天台家不然之。各有一理。
(经名)明嘱托弘通本经之品名。在法华维摩经等诸法,但诸经之嘱累品,例在经末,法华在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二,慈恩家以为编次之误,天台家不然之。各有一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
(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
观行五品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上示观行即之位,成就五品之功德,故云观行五品之位。五品者法华分别功德品所说: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也。天台大师居于此位云。四教仪曰:「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名数)于上示观行即之位,成就五品之功德,故云观行五品之位。五品者法华分别功德品所说: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也。天台大师居于此位云。四教仪曰:「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
观空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旧译仁王经第二品之名。此品广说诸法皆空之理,中有十八空之法门。
(经名)旧译仁王经第二品之名。此品广说诸法皆空之理,中有十八空之法门。
观音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略称。
(经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略称。
九地九品之惑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三品十善
【佛学次第统编】
十善者,即前一不杀生,乃至十不邪见。又一救护生命,乃至十正信因果是也。言三品者,即上中下三,与前十恶三品同。
下品十善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约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品善。仅于上境能护三业,名下品善。
二、约心者 悠悠缓缓,或夹杂烦恼,名下品善。
三、约事者 偶尔为善,不广大,不久积,名下品善。
以要言之,虽行善戒,烦恼尚多,故是阿修罗道因也。
中品十善
一、约境者 如前可知。
二、约心者 善念淳熟,但未猛利。
三、约事者 或数为小善,或偶为胜善。
以要言之,有施有戒,故是人道因也。
上品十善
一、约境者 亦如前说。
二、约心者 淳至猛利。
三、约事者 广大久远。
以要言之,虽属善业,犹属散善,故但为欲天因也。
十善者,即前一不杀生,乃至十不邪见。又一救护生命,乃至十正信因果是也。言三品者,即上中下三,与前十恶三品同。
下品十善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约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品善。仅于上境能护三业,名下品善。
二、约心者 悠悠缓缓,或夹杂烦恼,名下品善。
三、约事者 偶尔为善,不广大,不久积,名下品善。
以要言之,虽行善戒,烦恼尚多,故是阿修罗道因也。
中品十善
一、约境者 如前可知。
二、约心者 善念淳熟,但未猛利。
三、约事者 或数为小善,或偶为胜善。
以要言之,有施有戒,故是人道因也。
上品十善
一、约境者 亦如前说。
二、约心者 淳至猛利。
三、约事者 广大久远。
以要言之,虽属善业,犹属散善,故但为欲天因也。
三学摄三十七品
【佛学次第统编】
若以戒定慧三学,摄三十七品,则:
一、戒摄三 正语、正业、正命。
二、定摄十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除觉、定觉、舍觉、正定。
三、慧摄十八 四念处、四正勤、进根、慧根、进力、慧力、择觉、进觉、喜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
四、通定慧 念根、念力、念觉、正念。
五、通三学 信根、信力。
若以戒定慧三学,摄三十七品,则:
一、戒摄三 正语、正业、正命。
二、定摄十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除觉、定觉、舍觉、正定。
三、慧摄十八 四念处、四正勤、进根、慧根、进力、慧力、择觉、进觉、喜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
四、通定慧 念根、念力、念觉、正念。
五、通三学 信根、信力。
五品十信为初依
【三藏法数】
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初依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五品、十信,皆圆教位次也。谓此位之人,观慧明了,达如来秘密之藏,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初依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