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五百弟子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五百弟子授记品)
五百弟子授记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卷四第八品之名,此品说下根之弟子,授成佛之记别者。受记别之弟子,总有千二百人,分之为二段,初先授记于富楼那一人,后总授记于馀人。然则自人数上言之。应言为千二百弟子授记品也。惟其千二百人中五百人皆为有同一名号之如来。又此五百人一同有立述领解等之特殊事。故特揭五百为品名。
五字咒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一品之异名。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五品弟子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圆教八位之第一。修观行即五品之行之位也。是为外凡,故曰弟子。(参见:五品)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不轻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常不轻菩萨品之略称。
不轻菩萨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常不轻菩萨品之略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品之名。说不轻菩萨之行事者也。
方便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品之名。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者,故名。又维摩经第二品之名。叙维摩居士以种种方便化益众生,且以方便而现疾于毗耶离城,故名。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不空译。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之别译。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净居天,金翅鸟王对文殊说真言密行。
中品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中等之品类。如净土教有中品往生,密教有中品悉地等。
中品上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四。(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品中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品下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分别功德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于前品说本门之法华,一会之大众,闻之得种种之功德利益,分别功德品者,即分别其功德之浅深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