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咬文嚼字  拼音:yǎo wén jiáo zì
1.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元。乔吉〈小桃红。瓠犀微露玉参差〉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好词,好词。关情之处,令人泪落,真一时名手!怪不得他咬文嚼字,明日元宵佳节,正须好词,不免赦其罪犯,召他转来,为大晟乐正,供应词章。」也作「咬言咂字儿」、「咬文咂字儿」。
2.讥笑士人迂腐而不知变通。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隋唐演义》第六回:「如遇患难,此辈咬文嚼字之人,只好坐以待毙,何足为用?」
3.形容卖弄文才、装腔作势。《金瓶梅》第五○回:「见他在人前铺眉苫眼,拿班做势,口里咬文嚼字,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红楼梦》第二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著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漢語大詞典》:咬文嚼字(齩文嚼字)
同“ 咬文嚼字 ”。 清 杨懋建 《京尘杂录·长安观花记》:“然对客无齩文嚼字态。”《何典》第六回:“你只晓得读了几句死书,会齩文嚼字,弄弄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