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新来和尚好撞钟
【俗语佛源】
比喻新来乍到的人手脚总是比较勤快。如《歧路灯》第八回:「果然『新来和尚好撞钟』,镇日不出园门,将谭绍文旧日所读之书,苦于点明句读,都叫丢却。自己到书店购了两部课幼时文,课诵起来。」(参见「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条)(李明权)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證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须陀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瞋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事和
【三藏法数】
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名事和。(内凡者,谓四善根位,即煖、顶、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须陀洹圣位,故名内凡。外凡者,谓五停心:一、多贪者,修不净观;二、多瞋者,修慈悲观;三、多散者,修数息观;四、愚痴者,修因缘观;五、多障者,修念佛观。此位进修之始,去圣位远,故名外凡。)
得不和眷属
【三藏法数】
得不和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属也。
和合离散无常
【三藏法数】
谓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实体;若因缘别离,即便散坏。且如众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别离,即便散灭,是名和合离散无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辅臣和乐益
【三藏法数】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和合圣众
【三藏法数】
谓修习圣道之众,常令和合,不使离散,当来之世,受三禅天福。经云:和合圣众,是为第三受梵天之福也。
四大不和梦
【三藏法数】
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
和合
【三藏法数】
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
和合因
【三藏法数】
和合因者,如善法与善心和合,不善法与不善心和合,无记法与无记心和合也。(无记法,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和雅音
【三藏法数】
谓诸梵天,心离欲染,爱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犷,是名和雅音。
同戒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同见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同行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身慈和敬
【三藏法数】
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