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陈知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4—1087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其先阆中人,字德时。历右殿班直,河阳、宁国节推,知硖石县,迁彰德军节制,旋以朝请大夫致仕。善楷隶,喜为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睦(?~一○八五),字和叔,一字子雍(《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一引《苏州府志》),莆田(今属福建)人。侗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八年,迁监察御史,出为两浙提点刑狱(同上书卷二七○)。元丰元年(一○七八)直昭文馆(同上书卷二八八)。七年,为鸿胪卿,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同上书卷三四六)。八年,移知潭州,卒(同上书卷三六一)。事见《莆阳文献传》卷一三。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陈睦(?——一○八五)字子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嘉祐六年进士第二。治平中为秘书丞。三年诏举馆阁才学之士,睦与刘攽、李常、李清臣辈首被选擢,除秘阁校理。熙宁中提举两浙常平,以丞相曾公亮荐迁提点刑狱。八年,兼监察御史,后判登闻鼓院。元丰初假起居舍人、直昭文馆,奉使高丽。还,权判刑部,进史馆修撰,迁鸿胪少卿。七年改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八年,直龙图阁、知潭州,卒,赠少保。见《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一引《苏州府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二六二、二八八、三二四、三四六、三六一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和甫,初名梁。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尝知彬州。为人刚正不挠,所至吏民畏爱。仕至职方郎中。
潘孝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潘孝和,字彦纯,荥阳(今河南荥阳)人。治平四年为曲阳令,熙宁三年替归赴阙,后任成都府利州路走马承受公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四,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二。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思义。字和甫。与海月同出明智之门。难兄弟也。智尝开帏出十问。师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众送入室。既散。师犹侍立。智曰。尔适何见。答曰。见大众拜而退。智曰。来吾语汝。汝行当住此山。绍隆大教。后亦来居此室也。未几。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闲草堂。皆如智记。熙宁四年。赐紫服。号净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别众。安坐而逝。大众诵念久之。忽复语云。侍观音大士行。见一沙门。金色长身垂臂。谓我曰。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二十五日。复跏趺而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思义,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试《法华经》第一,得度。悟解过人,摄斋讲席,风发泉涌,泠然动听。顾以苦行,自励勤修三昧。尝生肉瘿,累累项下,如是行持,夜梦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宁四年,赐紫衣,锡号“净慧”。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别众而寂。久之,忽苏曰:“适随大士,行见金甲神,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来迎。’”至期后坐化。瘗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导状,向西而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082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和叔。吕大防弟。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调秦州右司理参军,监延州折博务,改知三原县。神宗熙宁中,韩绛宣抚陕西,辟为书写机密文字。父丧,家居讲道数年。宋攻西夏,鄜延转运使檄为从事。卒于延州官舍。尝学于张载,能守师说。有《诚德集》。
全宋诗
吕大钧(一○三~~○八二),字和叔,蓝田(今属陕西)人。大防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伊洛渊源录》卷八《行状略》)。为秦州右司理参军,监延州折博务,知三原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韩绛宣抚陕西、河东,辟为书写机宜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丁父忧,家居数年。元丰五年,会伐西夏,鄜延路转运司檄为从事,未几感疾卒,年五十二。有《诚德集》,已佚。事见《宋文鉴》卷一四五《吕和和叔墓表》,《宋史》卷三四○有傅。
全宋文·卷一七○四
吕大钧(一○三一——一○八二),字和叔,学者称京兆先生,大防弟。其先汲郡人,后徙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嘉祐二年中进士乙科,调秦州右司理参军。监延州折博务。改光禄寺丞,知耀州三原县。韩绛宣抚陕西、河南,辟书写机宜文字。丁父忧,服除,独家居数年。起诸王宫教授,求监凤翔府造船务、鄜延路转运司从事。元丰五年卒于延州官舍,年五十二。著有《诚德集》。见范育《吕和叔墓志铭》(《皇朝文鉴》卷一四五),《宋史》卷三四○《吕大防传》附。
王中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三年(1070)任衡州知州。熙宁六年(1073)11月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人,字岊仲,一字岊甫。钱协弟。居九里松,建杰阁,藏书甚富,苏轼榜曰钱氏书藏。神宗熙宁间知龙泉县,为政务简易,以便于民。仕至直秘阁、知荆南府。
全宋诗
钱和,字岊甫,一曰岊仲(《东坡诗集注》卷一一《和钱四寄其弟和》题注),吴越王后裔,协弟,行七(同上书)。以孝义知名。尝建杰阁,藏书甚富,苏轼榜曰钱氏书藏。仕至直秘阁,知荆南府。事见《咸淳临安志》卷六五。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
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吴山集》,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今录诗四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吴兴人也。始见弄师子者。发明心要。则以䌽帛像其皮。时时著之。因以为号。住西余山。嗣姑苏翠峰月禅师。西余去湖州密迩。每雪朝著䌽衣入城。小儿争哗逐之。从人乞钱。得即以散饥寒者。钱穆父赴官浙东。见之约明日饭。端黎明独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妇出迎。俄其夫至诟逐。竟为逻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见之问故。曰。烦寄声钱公。本来赴斋中。涂奸情事发。请自饭。穆父闻之惊。且笑顾客曰。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挽衣问何之。曰鸡为狸害。法不可食。将弃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观讽。曰。当得偈乃可与。端跪作祭文曰。维灵生有鹰鸦之厄。死有汤镬之灾。生时要汝报晓。死后无人收埋。奉为转化檀施。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无可布施。施肚为汝作棺材)。言卒携鸡去。以施饥者。能诵法华经。湖人争延之。必得钱五百乃开秩。目诵数句。即持钱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渔父词。月夕必歌之达旦。有狂僧号回头和尚。以左道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不能遽对。端捶其头。推倒乃行。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信敬。端见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请升座。使俞秀老撰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端顾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饭。端瞋说偈曰。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汝却吃荤。子厚为大笑。时吕太尉吉甫。亦留丹阳。三人者日过从。吉甫诵禅定功德。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独称。锻可忘忧。稽康得仙。竟作剑解。端说偈曰。章公好学仙。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欲归湖且行江上问。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吐语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明日迁化去。众以为戏语。请说偈。端索笔大书曰。端师子。太慵懒。未死牙齿先坏烂。二时伴众赴堂。粥饭都赶不办。如今得死是便宜。长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饭。五更遂化。阅世七十二。东吴祠之。以为散圣。 赞曰。予窜海外三年而还。丛林顿衰。耆年物故无馀。所至雏道人成阡陌。皆饱食游谈。无根而已。喟然长想。如政黄牛端师子辈。皆三十年前。少丛林者。然高风逸韵。且尔。况其传法度生者乎。因载两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览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泰州海陵人。道士。少孤,役于天庆观。仁宗嘉祐间,天台道士余元吉来游,示恶疾,守信事之无倦。相传于溺器得丹砂饵之,从此常放言笑歌,或数日不食,日诵《度人经》,为人说祸福。发运使蒋之奇以经中有“神公受命”句,呼为“神公”,人遂以神翁目之。徽宗时召至京师,以宾礼待,赐号“虚静冲和先生”。卒年七十六。赐大中大夫。弟子苗希颐裒次其事,编成《徐神公语录》。
全宋诗
徐守信(一○三三~一一○八),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年十九入天庆观为道士,发运使蒋之奇以神翁呼之。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赐号虚静冲和先生。大观二年卒,年七十六,赐大中大夫。事见宋苗希颐《徐神公语录》。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09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进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涉及新法下狱,无人敢救,唯安礼从容为神宗言之,轼得救。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决断滞讼,勤于政事,辽使知而叹息夸异。后历尚书左丞,七年,罢知江宁府。官终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
全宋诗
王安礼(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从河东唐介辟。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年,迁直集贤院(同上书卷二六○),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元丰四年(一○八一),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三一一),知开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同上书卷三四七),出知扬、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书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书卷四七八)。绍圣初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诗一卷。《宋史》卷三二七、《东都事略》卷七九有传。 王安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丛书》所辑本(简称丛书本),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礼(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安石弟。嘉祐进士。熙宁中为崇文院校书,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苏轼下御史狱,尝言于神宗救之。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七年罢,移知江宁府。元祐中历知扬、青、蔡、舒州。绍圣初移知永兴军,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开封府熙宁编》十卷,《天文书》十六卷,《二仪赋》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礼四四之一七,《东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01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
全宋诗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词学图录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有《东坡七集》、《东坡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苏轼(1036~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做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黄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
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登进士乙科,受欧阳修赏识。任凤翔府判官,入直史馆。熙宁间王安石变法,轼因政见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返京,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旋拜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曾被召还朝任礼部尚书等职。为元祐党争所累,绍圣初谪于惠州,再徙儋州。徽宗立,遇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传》、《书传》及《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事迹见《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三八本传。
田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陕州人。画山水学李成,意韵深远,笔墨精简。神宗熙宁、元丰间,罕能及者。
张利一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五一四
张利一,字和叔,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耆子。以荫补供奉官、光州都监。提点京东、淮南刑狱,知莫、冀二州,为河北缘边安抚都监兼閤门通事舍人、知广信军。治平二年知雄州兼河北缘边安抚使,再任之。熙宁九年知保州,亦再任。坐事改卫州钤辖。元祐五年知沧州,寻改大名路总管、知澶州。历郑、相二州,终雄州团练使。时论多谓其才品俱下。有《奏议》三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七八、四四九、四八○,《宋史》卷二九○《张耆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085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伯和。欧阳修长子。少好学,师事胡瑗。不治科举文词,探研古代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古乐钟律。以父恩补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出身,累迁大理丞、殿中丞。苏轼极称其学。有《古今系谱图》、《宋朝二府年表》、《年号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