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和夷罗洹阅叉
【佛学大辞典】
(菩萨)Vajrapa%n!iyaks!a,金刚手菩萨之梵名,又曰执金刚神。玄应音义三曰:「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也。手执金刚杵,因以为名焉。」
和伽罗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Vya%ka%ran!a,又曰和伽那,和伽罗,和罗那。译为授记。十二部经之一。佛说弟子未来之结果,以示其人者。大乘义章一曰:「和伽罗那,此云授记。行因得果,目之为记。圣人说示人,故称为授。」饰宗记三本曰:「和罗那,此云记别,旧名授记。」
和社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参见:和尚)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和南
【佛学大辞典】
(术语)Vandana,又云婆南。新称伴谈,伴题,烦淡,槃淡,盘荼味,槃那寐,畔睇,畔弹南等。译曰稽首及敬礼,度我。义林章二曰:「古云南牟,即是敬礼。(中略)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亦云敬礼,讹云和南。」寄归传三曰:「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弹南,译为敬礼。但为采语不真,唤和南矣。」行事钞下三曰:「四分至上座前,脱革屣,偏袒右肩。合掌执两足云我,和尚南(义云度我)而作礼也。出要仪云:和南者,为恭敬也。声论云:槃那寐,此翻为礼也。」僧史略上曰:「若西域相见则合掌曰和南,或曰盘荼味。」玄应音义曰:「言和南者讹也,梵言烦淡,或言槃淡。此云礼也,或言归命,译人义安命字。」
【佛学常见辞汇】
稽首、敬化、度我等意思。
和香丸
【佛学大辞典】
(譬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者,以譬一法之中具无量之佛法也。首楞严三昧经上曰:「譬如有王若诸大臣,百千种香捣以为末。若有人来索中一种,不欲馀香,共相熏杂。坚意!如是百千众香末中可得一种不杂馀不?不也世尊。坚意!是菩萨以一切波罗蜜熏身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光明玄义上曰:「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佛学常见辞汇】
(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无量的佛法。
和座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云全坐子。连坐子之意。古溪录秉拂曰:「灵利底善别端倪和座子,不消轻轻蹈翻。」同小参曰:「和座托开。」
和须吉
【佛学大辞典】
(异类)Va%suki,龙王名。译为九头龙。法华光宅疏一曰:「和须吉者,译为多头,即九头龙王也。」法华玄赞二曰:「和须吉者,此云九头,绕妙高食细龙之类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和须吉,或云筏苏枳,此云九头。」
和须蜜
【佛学大辞典】
(人名)和须蜜多之略。
和须蜜多
【佛学大辞典】
(人名)Vasumitra%,华严经五十三善知识中之一,淫女之大善知识也。译言世友。晋华严经云:「复次,南行有城,名庄严,有善知识名和须蜜多女。善财童子往诣其门,见女人,容貌姿美,身出广大光明,遇者得身清净(云云)。」止观二之三曰:「和须蜜多淫而梵行,提婆达多邪见即正。」【又】Vasumitra,佛灭后大论师名。婆沙四评家之一。西域记二曰:「伐苏蜜呾罗论师,唐言世友,旧曰和须蜜多,讹也。于此制众事分阿毗达磨论。」俱舍光记二十曰:「梵名筏苏蜜呾啰,筏苏名世,蜜呾啰名友,旧云和须蜜,讹也。」(参见:世友)
世友
【佛学大辞典】
(人名)菩萨名。佛灭后四百年出世,婆沙四评家之一,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国,结集萨婆多部之三藏时,五百贤圣之上座也。又著有部宗轮论,叙小乘之二十部。俱舍光记二十曰:「世是天名,与天逐友故名世友。父母悯子,恐恶鬼神之所加害,言天逐友。彼不敢损,故以为名焉。梵名筏苏密咀罗Vasumitra,筏苏名世,密咀罗名友,旧云和须密讹也。」西域记三曰:「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而至居此也。世友曰:诸贤于法无疑,代佛施化,方集大义欲制正论。我虽不敏粗达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颇亦沈研得其趣矣。诸罗汉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疾證无学已而会此时未晚也。世友曰:我顾无学其犹洟唾,志求佛果不趍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證得无学圣果。(中略)于是世友即掷缕丸空中,诸天接缕丸而请曰:方證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赖,如何于此欲證小果?时诸罗汉见是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议,咸取决焉。」宗轮论述记曰:「异部宗轮论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世友菩萨之所作也。」
和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和合之僧众也。寄归传二曰:「客僧创来入寺,于五日内和众,与其好食,冀令解息。」
【佛学常见辞汇】
和合的僧众。
和顺
【佛学大辞典】
(杂语)平和柔顺也。无量寿经下曰:「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和敬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即六和敬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和敬。
和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调和经论之略义也。玄义分传通记二曰:「言和会者,此有二义:一、如冰水者,凝释虽异,湿性是一。是故和会冰水二法,相异体同。二、如水火者。彼此虽别,于一尘中有水有火,湿不碍暖,暖不碍湿。是故和会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和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和合之僧众也。寄归传二曰:「如求出家,和僧剃发。」
【佛学常见辞汇】
和合的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