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疑谬(疑謬)
亦作“ 疑繆 ”。 可疑和谬误之处。 三国 吴 韦昭 《国语解叙》:“遭 秦 之乱,幽而復光, 贾生 、 史迁 颇综述焉。及 刘光禄 於 汉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下吏以此服之。”新唐书·崔义玄传:“ 义玄 有章句学,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文献通考·经籍二二:“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然藉以质正疑谬,补缉闕遗,后之为史者,有以取资。”
《漢語大詞典》:诬悖(誣悖)
谓言不由衷和谬误无知。吕氏春秋·振乱:“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诬悖之士,虽辨无用矣。” 高诱 注:“论説事情,固不知之,是为悖;实知之而自欺其心,是为诬。” 陈奇猷 校释:“固不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是为悖,已知其説之矛盾而説之,则为欺心。”
《漢語大詞典》:灾缪(災繆)
祸患和谬误。缪,通“ 谬 ”。荀子·仲尼:“有灾繆者,然后诛之。” 杨倞 注:“有灾怪繆戾者,然后诛之,非颠倒其敌也。”
《漢語大詞典》:诬误(誣誤)
歪曲和谬误。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若能在彼中设一西文报,辨其诬误,昌言 中国 教化之善,及其可以振兴之道,俾知吾国之尚有人在,则亦弭患无形之一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