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偏駮
亦作“ 偏驳 ”。
1.不周遍。 汉 刘向 说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汉书·谷永传:“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爱。” 颜师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纯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袁 张 所製,偏驳不伦。”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不以华为辩,不以意为觉,无偏驳之説,无新特之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信然歟!”
《漢語大詞典》:偏驳(偏駁,偏駮)
(1).不周遍。 汉 刘向 说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汉书·谷永传:“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爱。” 颜师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纯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袁 张 所製,偏驳不伦。”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不以华为辩,不以意为觉,无偏驳之説,无新特之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信然歟!”
《國語辭典》:曼荼罗(曼荼羅)  拼音:màn tú luó
佛教徒筑方圆土坛以安置诸佛尊以便祭供观修的地方。为梵语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作坛、坛城。一般不筑造土坛,只采用图案形式。
《漢語大詞典》:匌匝(匌帀)
亦作“ 匌匝 ”。 周遍;环绕。 南朝 梁 江淹 《江上之山赋》:“鰅鱅兮赤尾,黿鼉兮匌匝。”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后时食月罪当死,天罗匌帀何处逃汝刑。”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蓊匌川气黄” 清 仇兆鳌 注:“蓊匌,水气蓊鬱而匌匝也。”
分類:周遍环绕
《漢語大詞典》:五遍行
佛教语。唯识宗指五种周遍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心所法”。即触、作意、受、想、思。见《百法明门论》。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凡人之知,必有五徧行境,谓之触、作意、受、想、思。五徧行者,与阿罗识相应,当其触受,色声香味触,可以同时兼知也。”
周遍含容观十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遍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四、通局无碍门,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近即远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门,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广容,故遍,在一切中即复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无障无碍。七、摄入无碍门,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中,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使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八、交涉无碍门,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九、相在无碍门,一切望一,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交参无碍。十、普融无碍门,一切及一,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前九门之文,以不顿显,故此摄同使一刹那,既总别同时,则重重无尽也。出注法界观。
周遍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之所在,名法界,法无尽,故法界亦无边。法身之功德,及于无边之法界,谓之周边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谓法身的功德充满于无边的法界。
周遍含容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法界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法界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三藏法数】
谓无所不在曰周遍,无法不摄曰含容。故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是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重重无尽,隐显自在,神用不测,真可谓入华严无尽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观。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香印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周遍远闻音
【三藏法数】
足备曰周,普通曰遍,谓诸梵天心光莹净,普映十方,而其音声周遍远闻,而不迫窄,是名周遍远闻音。
周遍义
【三藏法数】
周遍者,谓真如性体,于一切处,无不周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