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吹打  拼音:chuī dǎ
1.吹奏、敲击各种乐器。《西游记》第四四回:「只听得那里吹打,悄悄的爬起来。」《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戏子吹打已毕,奉席让坐。」也作「吹弹」。
2.曲牌名。是戏曲中常用的伴奏乐曲。凡迎宾、送客、朝拜、升帐、升堂、庆功等场面吹奏此曲。
《漢語大詞典》:吹吹打打
(1).谓吹奏笙箫、敲打锣鼓等乐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乱臣堂上掇着碗,俺倒去吹吹打打伏侍着他听。” 清 李渔 《意中缘·沉奸》:“论理该叫一班鼓乐,吹吹打打的拜堂纔是。”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非常热闹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
(2).比喻吹嘘捧场。 白桦 《我歌唱如期归来的秋天》诗:“为‘四人帮’篡权吹吹打打的文艺早被人民唾弃,剧场里开始听到由衷的欢笑、哭泣和赞叹。”
《國語辭典》:萧索(蕭索)  拼音:xiāo suǒ
1.云气飘流往来的样子。南朝宋。谢惠连雪赋〉:「散漫交错,氛氲萧索。」
2.冷落衰颓的样子。《文选。江淹。恨赋》:「秋日萧索,浮云无光。」唐。陈鸿《长恨传》:「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3.衰败、不景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家道萧索,衣食不足。」《红楼梦》第七八回:「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國語辭典》:萧飒(蕭颯)  拼音:xiāo sà
秋风劲瑟。唐。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唐。张乔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飒动江城。」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國語辭典》:大鼓书(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国语辞典》:日炙风吹(日炙风吹)  拼音:rì zhì fēng chuī
太阳炙晒,烈风吹打。形容长途跋涉的艰辛。《孤本元明杂剧。锁白猿。头折》:「万里驱驰,二年经纪,非容易,受了些日炙风吹,今日个才盼得还乡地。」也作「日炙风筛」。
《漢語大詞典》:风雨飘零(風雨飄零)
受风雨吹打而飘失零落。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风雨飘零,心神不宁,骨节疼痛,都足以引起他们剧烈的忿怒。”
《國語辭典》:风吹浪打(風吹浪打)  拼音:fēng chuī làng dǎ
比喻遭受磨难与摧折。清。洪升《长生殿》第二五出:「可怜一对鸳鸯,风吹浪打,直恁的遭强霸。」
《國語辭典》:风吹雨打(風吹雨打)  拼音:fēng chuī yǔ dǎ
遭受风雨的吹拂打击。唐。陆希声 阳羡杂咏诗一九首之一六:「一径秾芳万蕊攒,风吹雨打未摧残。」宋。辛弃疾 浣溪沙。未到山前骑马回词:「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也作「雨打风吹」。
《漢語大詞典》:鼓乐手(鼓樂手)
即吹鼓手。吹打弹奏乐器的人。 茅盾 《子夜》二:“十点半钟以前,这一班的八个人有时还能在大门口那班‘鼓乐手’旁边的木长凳上尖着屁股坐这么一二分钟,撩起腰间的白布带来擦脸上的汗。”
《漢語大詞典》:单皮(單皮)
打击乐器名。因系单面蒙皮,故名。是戏曲及民间吹打乐中的重要乐器。戏曲乐队打击乐和管弦乐中用以指挥其它乐器,演员歌唱时辅助板按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