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听不清
不能清楚地听见。例如:我听不清你的话。
《漢語大詞典》:嗢咿
形容语声。多用于听不懂或听不清的言辞。 唐 韩愈 《赤藤杖歌》:“ 滇 王扫宫避使者,跪进再拜语嗢咿。” 宋 陆游 《战城南》诗:“虎狼虽猛那胜德,马前嗢咿争乞降。” 明 宋濂 《燕书》之十六:“语言虽殊,朝夕嗢咿作声,似慰解状。”
《漢語大詞典》:一六兀剌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听不懂。 元 无名氏 《端正好·朔风寒同云密》曲:“我见他一六兀剌地説体礼,他那里阿来不来的唱一直。” 元 无名氏 《端正好·我常在地曹行》曲:“我见他一六兀剌的舌头儿念了些吸哴糊突的呪。”亦作“ 一溜兀剌 ”。 元 无名氏 《哨遍·畋猎》曲:“马背后齐梢掛,掛的来力修緑簌,打番语一溜兀剌。”
《国语辞典》:听力障碍(听力障碍)  拼音:tīng lì zhàng ài
听力不佳,轻微的只是听不清楚细小和较远的声音,严重的几可失去听力。也称为「听障」、「重听」。
《国语辞典》:耳目昏眩  拼音:ěr mù hūn xuàn
耳朵听不清,头昏眼花。形容感觉昏乱眩惑。如:「她从悬崖上探身俯看,感到耳目昏眩,连忙闭目缩身。」
《國語辭典》:咭力骨碌  拼音:jī li gū lu
拟声词。形容话说得不清楚的声音。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二出:「你两个只管咭力骨碌,骨碌咭力。」也作「叽哩咕噜」。
《國語辭典》:叽哩咕噜(嘰哩咕嚕)  拼音:jī li gū lū
拟声词:(1)形容所说的话听不懂或说话的声音听不清楚。《文明小史》第二二回:「碰了这个钉子,一肚皮的闷气,走出去,嘴里叽哩咕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忽又听见他们叽哩咕噜的说起外国话来,我以为他们请了外国客来了。」也作「咭力骨碌」。(2)形容腹肚中所发出的声音。如:「他的肚子已经饿的叽哩咕噜叫了。」
《漢語大詞典》:叽里咕噜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例如:他们叽里咕噜说了半天。
形容物体滚动碰撞的声音。例如:石头叽里咕噜滚下了山。
《國語辭典》:嘀里嘟噜(嘀裡嘟嚕)  拼音:dí lǐ dū lū
说话很快,令人听不清楚的样子。也作「滴里嘟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