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七种不还,七种般。(参见:不还果)
(名数)又曰七种不还,七种般。(参见:不还果)
周遍含容观十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遍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四、通局无碍门,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近即远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门,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广容,故遍,在一切中即复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无障无碍。七、摄入无碍门,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中,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使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八、交涉无碍门,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九、相在无碍门,一切望一,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交参无碍。十、普融无碍门,一切及一,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前九门之文,以不顿显,故此摄同使一刹那,既总别同时,则重重无尽也。出注法界观。
(名数)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遍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四、通局无碍门,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近即远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门,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广容,故遍,在一切中即复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无障无碍。七、摄入无碍门,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中,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使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八、交涉无碍门,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九、相在无碍门,一切望一,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交参无碍。十、普融无碍门,一切及一,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前九门之文,以不顿显,故此摄同使一刹那,既总别同时,则重重无尽也。出注法界观。
五那含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以阿那含即不还果圣者之生处也。(参见:五净居天)
【佛学常见辞汇】
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是阿那含(不还果)圣者的生处。
(界名)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以阿那含即不还果圣者之生处也。(参见:五净居天)
【佛学常见辞汇】
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是阿那含(不还果)圣者的生处。
五阿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阿笈摩)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长阿含。二中阿含。三僧育多阿含。四鸯堀多罗阿含。五屈陀伽阿含。见善见律毗婆娑一。
(名数)(参见:五阿笈摩)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长阿含。二中阿含。三僧育多阿含。四鸯堀多罗阿含。五屈陀伽阿含。见善见律毗婆娑一。
五阿笈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阿含。南方佛教于北方所传之四阿含经外加小乘杂部经典小阿含即屈陀迦阿含经而谓为五阿含。善见律毗婆沙一曰:「法师曰:有五阿含。何谓为五?一者长阿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鸯掘多罗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后说法住记曰:「素怛缆藏有五阿笈摩:谓长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应阿笈摩,杂类阿笈摩。」梵A^gama。
(名数)又曰五阿含。南方佛教于北方所传之四阿含经外加小乘杂部经典小阿含即屈陀迦阿含经而谓为五阿含。善见律毗婆沙一曰:「法师曰:有五阿含。何谓为五?一者长阿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鸯掘多罗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后说法住记曰:「素怛缆藏有五阿笈摩:谓长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应阿笈摩,杂类阿笈摩。」梵A^gama。
五种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不还,五种般。那含者阿那含之略,译言不还。般者般涅槃之略,入涅槃之义也。(参见:不还)
(名数)又曰五种不还,五种般。那含者阿那含之略,译言不还。般者般涅槃之略,入涅槃之义也。(参见:不还)
五种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种不还同。(参见:不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證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馀惑,證阿罗汉,得般涅槃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四、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名数)与五种不还同。(参见:不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證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馀惑,證阿罗汉,得般涅槃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四、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中含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中阿含经之略称。
(经名)中阿含经之略称。
中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阿含经之一。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参见:阿含)
(经名)四阿含经之一。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参见:阿含)
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四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四鋡。四阿含经也。
(名数)又作四鋡。四阿含经也。
四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增一,中,长,杂之四部阿含经也,为一切小乘经之部别。(参见:阿含)
【佛学常见辞汇】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术语)增一,中,长,杂之四部阿含经也,为一切小乘经之部别。(参见:阿含)
【佛学常见辞汇】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四阿含暮抄解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婆素跋陀阿罗汉撰,苻秦鸠摩罗佛提译。为四阿含经之抄解。文甚难读。
(经名)二卷,婆素跋陀阿罗汉撰,苻秦鸠摩罗佛提译。为四阿含经之抄解。文甚难读。
四种阿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阿含)
(名数)(参见:阿含)
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含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西域记十二曰:「舍金轮而临制法界,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佛学常见辞汇】
含有生命的动物。
(术语)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西域记十二曰:「舍金轮而临制法界,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佛学常见辞汇】
含有生命的动物。
含中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密含中道之理之教,即天台四教中之通教也。藏通二教虽皆唯诠界内真空谛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教于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于后教。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谛也。见法华玄义释签二三等。
【佛学常见辞汇】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术语)谓密含中道之理之教,即天台四教中之通教也。藏通二教虽皆唯诠界内真空谛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教于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于后教。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谛也。见法华玄义释签二三等。
【佛学常见辞汇】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含光仪轨
【佛学大辞典】
(书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一卷,不空弟子含光记,谓之含光仪轨。
(书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一卷,不空弟子含光记,谓之含光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