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胡君异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原名军年,字君彦,号醒华,江苏无锡人,南社社员。
邵君兰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陶君锡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王用诰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0—1893 【介绍】: 清直隶深泽人,字观五,号筱泉,又号君言。以拔贡朝考得知县,改主事,弃不就。乡试中式,再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有《易备忘录》、《读易札记》、《禹贡考》、《中庸说》等。
谢君仲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尤翔,原名志庠,字墨君,号黑子,江苏吴县人。
袁君望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章茻,字菉君,余杭人。章太炎侄女。章士钊的私人秘书,精国学、通诗词。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朱锡梁,字梁任,号纬军,别号君仇,江苏吴县人。
宗君仲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江昶荣(1841~1895),原名上蓉,字树君,号秋舫,清六堆竹围庄(今屏东县内埔乡)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光绪九年(1883)登进士第。在朝廷派为四川即用知县后,因中法战争爆发,闽台海道受阻,隔年始抵达四川,竟被朝廷误认为抗命而遭革职。江昶荣复官无望欲返台湾,成都好友为其饯行,即席赋诗〈逾限被议自蜀旋里留别诸同仁〉四首,四川道台杨春樵评曰:「一字一泪,不觉同声一哭。」此诗因而传扬四川,前来拜谒者不断,饯宴无数,旅费遂不筹而足。光绪十三年(1887)返回台湾,曾至恒春、台南一带任教。屏东隘寮溪经年泛滥,力倡修筑堤防,关心公益,为乡里称道。二十一年(1895)割台之役,闻讯忧愤,因病卒 。江昶荣的诗作目前辑录发表的有吴浊流〈江昶荣的遗稿〉 、钟壬寿〈江进士昶荣公事迹〉 两文。据《屏东县志‧江昶荣传》记载,江昶荣有遗诗三十首,以及福建乡试朱卷一份。目前已知共有三十三首,吴浊流〈江昶荣的遗稿〉收录二十九首,缺〈癸未年会试旅费无措亲朋漠然聊赋七律以见志〉、〈偶然〉、〈偶成〉、〈赋得山翠万重当槛出得山字五言八韵〉四首。前三首见钟壬寿〈江进士昶荣公事迹〉,后一首见《福建乡试朱卷》。今依据上述资料,予以汇整校录。
维基
江昶荣(1841年—1895年),原名上蓉,字树君,号春舫、秋舫,谥号诚睿兼谨。高屏六堆客家人。清领时期生于福建省台湾府凤山县(今属屏东县内埔乡竹围村),同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37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四川即用知县任用。唯赴川途中遇中法战争受阻,以致延迟赴任,开罪于朝廷,被朝廷罢职而赋归。归乡后任教于后堆(今内埔乡)昌黎祠。民国六十年(1971年)一月,六堆乡民有感于江昶荣对地方之奉献,于西势忠义亭(今六堆忠义亭)建碑纪念。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二
萧道管,字君佩,一字道安。侯官人。同县光绪壬午举人、学部主事陈衍室。有《萧閒堂遗诗》。
毛庆蕃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维基
毛庆蕃(1846年—1924年),字实君,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丰城县)人,进士出身。同治十二年,中举;光绪十五年,登进士,授庶吉士,后任户部山东司帮主稿北档房总办、户部云南司正主稿、天津河间道。光绪三十三年,任江苏提学使。次年,任甘肃布政使。民国三年,任北京政府参政院参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亨嘉(1847年—1911年1月21日),字燮钧,号铁君,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晚清进士,政治人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同治四年(1865年)举于乡。光绪二年(1876年)秋,与吴曾祺同为福建巡抚丁日昌幕僚,随丁渡海驻台湾道,巡视南北,教民耕种,并开设义学。光绪五年八月(1879年),艋舺学海书院重新竣工,受陈维英推荐,任山长(监督、校长)。历时数年,淡北学者出其门者数百人。光绪六年(1880年)以大挑一等得知县并升同知,分发河南东河总督府任职,参与审理清代四大奇案之一之王树汶案,并为其平反。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六十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湖南学政,识拔熊希龄出其门下。光绪十九年(1893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遍搜遗卷,选拔出十数人。二十三年(1897年)入直南书房,升授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升太常寺少卿,一年间五次升迁,为当时罕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张亨嘉与林旭等集合在京闽籍人士,创建闽学会,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事。八月政变发生,林旭等六君子被杀害,闽学会亦遭取缔。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掌记注纂修之事;继任司经局洗马,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之事;又迁翰林院侍讲,太常少卿,掌坛庙祭祀礼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亲贵大臣相信义和团民有神术,可以抵御外敌,光绪帝命张亨嘉察视,张亨嘉认为拳民不能依赖,并谏西太后勿用义和团,勿围攻外国使馆,险被构陷杀害。待两宫西狩,又上「奏请回銮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