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3,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下一页
普回向
众生回向
须陀洹向
义兼两向
预流向
实际回向
影向
影向众
随喜回向
还相回向
还相回向愿
覆手向下合掌
愿力回向
四种方向
佛类词典(续上)
发愿回向普回向
众生回向
须陀洹向
义兼两向
预流向
实际回向
影向
影向众
随喜回向
还相回向
还相回向愿
覆手向下合掌
愿力回向
四种方向
发愿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释南无二字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释南无二字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普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林夏安居中行楞严会,每日粥罢集众诵楞严咒毕,楞严头举普回向之偈,大众同声念,普回向之偈,真歇禅师所制,敕修清规楞严会载之。
(术语)禅林夏安居中行楞严会,每日粥罢集众诵楞严咒毕,楞严头举普回向之偈,大众同声念,普回向之偈,真歇禅师所制,敕修清规楞严会载之。
众生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回向)
(术语)(参见:回向)
须陀洹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须陀洹分因果之二位。自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间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为须陀洹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四向之一。(参见:四向)
【三藏法数】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术语)须陀洹分因果之二位。自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间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为须陀洹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四向之一。(参见:四向)
【三藏法数】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义兼两向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文上下异义也。
(杂语)一文上下异义也。
预流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向之一。预流果之因道也。(参见:预流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四向之一。(参见:四向)
(术语)四向之一。预流果之因道也。(参见:预流果)
【佛学常见辞汇】
四向之一。(参见:四向)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实际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回向之一。(参见:回向)附录。
(术语)三种回向之一。(参见:回向)附录。
影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神佛来临也。影者取其本体一时应现之义,或取来临时其形不可见。
(术语)神佛来临也。影者取其本体一时应现之义,或取来临时其形不可见。
影向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众)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影响众)
(术语)(参见:四众)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影响众)
随喜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随喜与回向也。五悔中之二法。(参见:五悔)
(术语)随喜与回向也。五悔中之二法。(参见:五悔)
五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真言,所立略异。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为忏悔。
〔二、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四、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
(术语)天台,真言,所立略异。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为忏悔。
〔二、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四、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
还相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回向之一。(参见:还相)
(术语)二种回向之一。(参见:还相)
还相回向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说往生极乐之菩萨,有为济度众生游出他方国土者。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说往生极乐之菩萨,有为济度众生游出他方国土者。
覆手向下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手也。」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手也。」
愿力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曰他力回向。谓弥陀以本愿力收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于名号内,与之于众生也。行信,因果,往相,还相,皆自如来清净之愿心,回施于众生也。
(术语)亦曰他力回向。谓弥陀以本愿力收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于名号内,与之于众生也。行信,因果,往相,还相,皆自如来清净之愿心,回施于众生也。
四种方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息灾为北方,日本花藏院护摩要集上举息灾向北之说云:北方主冬,草木枯稿,以表除灾。若对于五行,则以北为水方,息灾之坛为水形,故向于北方也。北方为寂静之方,故寂灾之法向北方也。北方主冬,世人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故谓之寂静欤。二,增益为东,护摩要集上云:东方主春,草木生长,以表增益。又日月出于东而草木生长,故以表增益。对于五行,则以东为木,以木之茂盛表增益也。三,降伏为南,护摩要集上云:南方司夏,阳气炽盛,而热炎烧物,以表降伏。若对于五行,则以南为火,降伏坛之形为火(三角),故向南方。四,敬爱者西,护摩要集上云:秋者草木结实开花,世人爱之,故以表敬爱。金光明经疏云:秋时万物结实。人计为常为乐。计为常乐,可表敬爱。若对于五行,则以西为金,金者世之所爱,故表敬爱。
(名数)一,息灾为北方,日本花藏院护摩要集上举息灾向北之说云:北方主冬,草木枯稿,以表除灾。若对于五行,则以北为水方,息灾之坛为水形,故向于北方也。北方为寂静之方,故寂灾之法向北方也。北方主冬,世人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故谓之寂静欤。二,增益为东,护摩要集上云:东方主春,草木生长,以表增益。又日月出于东而草木生长,故以表增益。对于五行,则以东为木,以木之茂盛表增益也。三,降伏为南,护摩要集上云:南方司夏,阳气炽盛,而热炎烧物,以表降伏。若对于五行,则以南为火,降伏坛之形为火(三角),故向南方。四,敬爱者西,护摩要集上云:秋者草木结实开花,世人爱之,故以表敬爱。金光明经疏云:秋时万物结实。人计为常为乐。计为常乐,可表敬爱。若对于五行,则以西为金,金者世之所爱,故表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