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还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向之一。修向不还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断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还者,不还来欲界之义,断第九品已,则不再生于欲界,必生于色界无色界之上界,故谓之不还果。今七八品断而向其不还果之行位,故谓之不还向。俱舍论二十四曰:「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向之一。(参见:四向四果)
(术语)声闻乘四向之一。修向不还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断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还者,不还来欲界之义,断第九品已,则不再生于欲界,必生于色界无色界之上界,故谓之不还果。今七八品断而向其不还果之行位,故谓之不还向。俱舍论二十四曰:「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向之一。(参见: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六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仪式)法会之式目也。阏伽等六种供具奉献三宝之文,谓之六种,以后所修功德回向自他一切之文,谓之回向,即合六种供养之文与回向之文,而谓为六种回向也。两文载于诸法会仪则中卷。
(仪式)法会之式目也。阏伽等六种供具奉献三宝之文,谓之六种,以后所修功德回向自他一切之文,谓之回向,即合六种供养之文与回向之文,而谓为六种回向也。两文载于诸法会仪则中卷。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子果
【佛学大辞典】
(杂语)子者种子也。种子所生之果,谓之子果。果所生之种子,谓之果子。因而五蕴之果报。为过去烦恼所生之果,谓之子果。小乘之阿罗汉尚未断之。入无馀涅槃乃永无之。又依今生烦恼有未来之报果,谓之果子。阿罗汉无来世之果报,故无果子。如来之现报,如小乘之有子果,无生报(后生之报),后报(后后之报)者,犹如小乘之无果子也。止观六曰:「大经得无上报者,有现报,故名无上报。无生后,故言佛无报。大经亦云子果果子,以现报故,即如子果。无后报故,不名果子。」
(杂语)子者种子也。种子所生之果,谓之子果。果所生之种子,谓之果子。因而五蕴之果报。为过去烦恼所生之果,谓之子果。小乘之阿罗汉尚未断之。入无馀涅槃乃永无之。又依今生烦恼有未来之报果,谓之果子。阿罗汉无来世之果报,故无果子。如来之现报,如小乘之有子果,无生报(后生之报),后报(后后之报)者,犹如小乘之无果子也。止观六曰:「大经得无上报者,有现报,故名无上报。无生后,故言佛无报。大经亦云子果果子,以现报故,即如子果。无后报故,不名果子。」
四向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四果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果及四向)
【三藏法数】
四果即阿罗汉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四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名数)(参见:四果及四向)
【三藏法数】
四果即阿罗汉所證之果也,谓此人修学,将入四果,虽未至本位,而已向于此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本愿力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回向)
(术语)(参见:回向)
回心向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回小向大。谓不定性之人,回转声闻缘觉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莲,本二乘人,皆于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于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为超三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回小向大,即把本来的小乘心回转过来以趣向于大乘的佛道。
(术语)又云回小向大。谓不定性之人,回转声闻缘觉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莲,本二乘人,皆于法华经会坐回心向大而入于菩萨位也。菩提心论曰:「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立以为超三界,谓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加持力,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回小向大,即把本来的小乘心回转过来以趣向于大乘的佛道。
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十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三种开为十种: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胜(六原缺),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别之行而向圆融之行,九回世而向出世,十回顺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此十义中,前三者回向于众生,次三者回向于菩提,次二者回向于实际,次二者通于菩提及实际。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三。
(名数)上三种开为十种: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胜(六原缺),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别之行而向圆融之行,九回世而向出世,十回顺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此十义中,前三者回向于众生,次三者回向于菩提,次二者回向于实际,次二者通于菩提及实际。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三。
回向文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回向众生与菩提。故法华经化城喻品,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之终,特诵愿以此功德等回向之伽陀,易行品弥陀章之终。赞弥陀偈之终,起信论之末等,皆有回向之偈颂。此等皆以赞叹著作之功,回向于众生与佛道也。因之行法会其终末亦必使一人先诵回向文之首句,大众一同和之,而回向于所期之愿事为法。其回向文种种不同,或用直述回向意之偈颂,又有诵陀罗尼之文者,但净土门多用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四句之偈文(善导观经疏之文),圣道诸宗多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四句之伽陀(出于法华经),又禅家以楞严咒为法会终所诵之回向文。
(杂名)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回向众生与菩提。故法华经化城喻品,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之终,特诵愿以此功德等回向之伽陀,易行品弥陀章之终。赞弥陀偈之终,起信论之末等,皆有回向之偈颂。此等皆以赞叹著作之功,回向于众生与佛道也。因之行法会其终末亦必使一人先诵回向文之首句,大众一同和之,而回向于所期之愿事为法。其回向文种种不同,或用直述回向意之偈颂,又有诵陀罗尼之文者,但净土门多用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四句之偈文(善导观经疏之文),圣道诸宗多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四句之伽陀(出于法华经),又禅家以楞严咒为法会终所诵之回向文。
回向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论所说五念门之一。为往生净土行往相与还相之二种回向而成就大悲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念门之一。
(术语)往生论所说五念门之一。为往生净土行往相与还相之二种回向而成就大悲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念门之一。
回向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方便之一。法会所唱回向伽陀之名也:「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归命顶礼大悲毗卢遮那佛。」见鱼山集略。
(术语)九方便之一。法会所唱回向伽陀之名也:「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归命顶礼大悲毗卢遮那佛。」见鱼山集略。
回向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尸罗达磨译。经中说回向发愿之法及说大回向轮陀罗尼。
(经名)一卷,唐尸罗达磨译。经中说回向发愿之法及说大回向轮陀罗尼。
回向发愿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经所说三心之一。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术语)观经所说三心之一。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回向轮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为回向而诵之真言也,如回向之胜利金刚轮,故名回向轮。回向轮经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之。
(杂名)为回向而诵之真言也,如回向之胜利金刚轮,故名回向轮。回向轮经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之。
向上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末进于本,谓之向上,自本下于末,谓之向下。释摩诃衍论二曰:「于生灭门,有二种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门,二者向下门。如是二门,生灭决择。」碧岩普照序曰:「衲僧向上以巴鼻。」种电钞曰:「向上者,千圣不传底事。」
(术语)自末进于本,谓之向上,自本下于末,谓之向下。释摩诃衍论二曰:「于生灭门,有二种位。云何为二?一者向上门,二者向下门。如是二门,生灭决择。」碧岩普照序曰:「衲僧向上以巴鼻。」种电钞曰:「向上者,千圣不传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