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五后得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之行满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达智,欲见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随念智,忆念在观心中了知诸法之相,出观后亦得不忘之智也。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和合之境界,转一切烦恼而为菩提之智也。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佛学次第统编】
摄大乘论释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 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三、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 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 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是也。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释)
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三、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等是也。(转犹变也。)
法后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于此得之力也。
后得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冥符真如之智,离无分别之念故谓之无分别智,又曰根本智,后分别一切差别相之智,谓之分别智,又云后得智。以是为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众生者,此后得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则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异: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无异故,后得智取境以境智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同四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智之一,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