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目与言句也。唐华严经三十二曰:「于一一法名言悉得无边无尽法藏。」
(术语)名目与言句也。唐华严经三十二曰:「于一一法名言悉得无边无尽法藏。」
名言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子之一。谓之第八识色心生诸法之亲因缘种子。是以名言为缘所熏之种子也。(参见:二种子)
【佛学次第统编】
名言种子有其二种:
一、表义名言种子 因名起种,名表义名言种子。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非诠表声,非是名言。然名是声之屈曲差别,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以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种。虽亦有依句等而成熏习,总说为名。诠召诸法,名最胜故,名言进退,摄句字故。
二、显境名言种子 不因名言熏成种子,名显境名言种子。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此见分等,实非名言能显所了境,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故名为名。
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之熏习,馀皆不缘,亦不能发,显境名言,通前七识,非第八识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术语)二种子之一。谓之第八识色心生诸法之亲因缘种子。是以名言为缘所熏之种子也。(参见:二种子)
【佛学次第统编】
名言种子有其二种:
一、表义名言种子 因名起种,名表义名言种子。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非诠表声,非是名言。然名是声之屈曲差别,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以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种。虽亦有依句等而成熏习,总说为名。诠召诸法,名最胜故,名言进退,摄句字故。
二、显境名言种子 不因名言熏成种子,名显境名言种子。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此见分等,实非名言能显所了境,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故名为名。
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之熏习,馀皆不缘,亦不能发,显境名言,通前七识,非第八识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誉与利益也。法华经序品曰:「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新译仁王经下曰:「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国。」起信论曰:「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教行信證末曰:「沈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大山。」
(术语)名誉与利益也。法华经序品曰:「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新译仁王经下曰:「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国。」起信论曰:「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教行信證末曰:「沈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大山。」
名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者积聚之义,二名积集,谓之名身。三名已去,谓之多名身。
【三藏法数】
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而诠显也。)
(术语)身者积聚之义,二名积集,谓之名身。三名已去,谓之多名身。
【三藏法数】
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而诠显也。)
名别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之目。借别教之法门而明通教之义也。如于菩萨位之十地,分配见思二惑之断惑,或分配二乘之果,总之名为别教,而义为通教也。止观六曰:「别名名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中略)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从华天一乘家之宗义言之,刚法相三论之宗义为天台通教之分际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别教所属之五十二,故自台家见之,则总为名别义通也。
(术语)天台之目。借别教之法门而明通教之义也。如于菩萨位之十地,分配见思二惑之断惑,或分配二乘之果,总之名为别教,而义为通教也。止观六曰:「别名名通家共位者,旧云三地断见,或言四地断见,或言六地断思尽,或言七地断思尽。(中略)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从华天一乘家之宗义言之,刚法相三论之宗义为天台通教之分际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别教所属之五十二,故自台家见之,则总为名别义通也。
名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著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衒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
【佛学常见辞汇】
1。耳可以听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虚妄不实。楞伽经说:「愚痴凡夫,随名相流。」2。佛教的名词术语,叫做名相。
(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著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衒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
【佛学常见辞汇】
1。耳可以听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虚妄不实。楞伽经说:「愚痴凡夫,随名相流。」2。佛教的名词术语,叫做名相。
名便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名称上之便宜也。法华玄义一曰:「定妙法前后者,若从义便,应先明法,却论其妙。下文云:我法妙难思,若从名便应先妙难法,如欲美彼称为好人。」
(杂语)名称上之便宜也。法华玄义一曰:「定妙法前后者,若从义便,应先明法,却论其妙。下文云:我法妙难思,若从名便应先妙难法,如欲美彼称为好人。」
名衲
【佛学大辞典】
(杂语)衲衣者。僧之所服。故名僧谓为名衲。续稽古史略序曰:「有元名衲华亭念常。」
(杂语)衲衣者。僧之所服。故名僧谓为名衲。续稽古史略序曰:「有元名衲华亭念常。」
名假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假之一。于诸尘和合上假设种种之名。名者华竟虚假而无实体也。
(术语)三假之一。于诸尘和合上假设种种之名。名者华竟虚假而无实体也。
名假虚实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假观门之一。观名之虚实之法门也。
(术语)三假观门之一。观名之虚实之法门也。
名望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名誉德望也。唐僧传(玄奘传)曰:「久持名望,亦雅足才力。」
(杂名)名誉德望也。唐僧传(玄奘传)曰:「久持名望,亦雅足才力。」
名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欲之一。著于名闻之贪欲也。
【三藏法数】
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己,故至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术语)五欲之一。著于名闻之贪欲也。
【三藏法数】
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己,故至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名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净名经疏之略名。
(书名)净名经疏之略名。
名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佛学次第统编】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名曰戒坛,为授受戒之道场,亦曰戒场。
戒师 又谓之戒和尚,即授戒师也。
律师 善解戒律者,称曰律师。
戒牒 受戒之證书,名曰戒牒。
戒腊 受戒之年数,谓之戒腊。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
斋月 年三斋月,一月、五月、九月。
斋日 月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或二十八、二十九)。
(术语)名者体上之名称,义者体上之义理。如言诸行无常,诸行为名,无常为义。又呼召之名目,谓之名,为名所显之法体谓之义,依此义则名义者,与所谓名体或名法同。然就其名与义言之,有名即于义者,有不即者,名即于义,如呼火而出热,诸佛之名号及陀罗尼是也,此云真言。名不即于义,如火之名无热之用,世间一切之名字是也,此云假名。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义之与名为合耶为离耶?若合名,说火时应烧口。若离,说火时水应来。答曰:亦不合,亦不离。古人假为立名,以名诸法。后人因此名字识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肇论曰:「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
【佛学次第统编】
戒坛 又曰戒场,授戒之戒场也。梵名曼陀罗,译作坛,名曰戒坛,为授受戒之道场,亦曰戒场。
戒师 又谓之戒和尚,即授戒师也。
律师 善解戒律者,称曰律师。
戒牒 受戒之證书,名曰戒牒。
戒腊 受戒之年数,谓之戒腊。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
斋月 年三斋月,一月、五月、九月。
斋日 月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或二十八、二十九)。
名义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