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受戒者,初付法名也。见禅林象器笺五。
(术语)新受戒者,初付法名也。见禅林象器笺五。
同名天
【佛学大辞典】
(神名)二天之一。(参见:同生神)
【三藏法数】
同名天者,谓此天与人同其名字也。
(神名)二天之一。(参见:同生神)
【三藏法数】
同名天者,谓此天与人同其名字也。
同生神
【佛学大辞典】
(天名)又云同生天。旧华严四十五言一切之人,自有生以来,即有同生同名二天,常随从侍卫。同生天者,此天与其人同时生也,同名天者此天与其人同名字也。此二神,药师经谓之俱生神。(参见:俱生神)
(天名)又云同生天。旧华严四十五言一切之人,自有生以来,即有同生同名二天,常随从侍卫。同生天者,此天与其人同时生也,同名天者此天与其人同名字也。此二神,药师经谓之俱生神。(参见:俱生神)
光明名号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以光明与名号之因与缘,普救众生。众生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者,由于与以名号之因。其所以得名号之因者,由于名之计量。名号为能生之因,如父。光明为所生之缘,如母。名号与光明,乃众生往生净土之他力因缘也。信心为内因,故光明与名号为外缘。又信心为众生心内所发之涅槃真因,而光明名号,乃自如来使外计量而起信心之因缘也。
(术语)阿弥陀佛以光明与名号之因与缘,普救众生。众生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者,由于与以名号之因。其所以得名号之因者,由于名之计量。名号为能生之因,如父。光明为所生之缘,如母。名号与光明,乃众生往生净土之他力因缘也。信心为内因,故光明与名号为外缘。又信心为众生心内所发之涅槃真因,而光明名号,乃自如来使外计量而起信心之因缘也。
有名无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之意。即世俗之法,皆为因缘假成,如瓶车等,唯有名而无其实体也。涅槃经十三有曰:「有名无实者,如我众生,乃至旋火轮及名句等五种世法,是名世谛。」
(术语)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之意。即世俗之法,皆为因缘假成,如瓶车等,唯有名而无其实体也。涅槃经十三有曰:「有名无实者,如我众生,乃至旋火轮及名句等五种世法,是名世谛。」
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娜么Na%ma%n(N。sg。n。Na%ma),能随音声赴物体,因而诠体,使人起想者。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于心故也。唯识论二曰:「名珠诠自性,句诠差别。」法华玄义一曰:「名名于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瑜祇经曰:「那么是名字也。」俱舍论五曰:「名谓作想。」同光记五曰:「梵云那么,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召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义。(中略)缘于名能起于想,能作想故,故名作想。」大乘义章二曰:「表诠诸法,说之为名。」
【三藏法数】
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术语)梵语娜么Na%ma%n(N。sg。n。Na%ma),能随音声赴物体,因而诠体,使人起想者。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于心故也。唯识论二曰:「名珠诠自性,句诠差别。」法华玄义一曰:「名名于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瑜祇经曰:「那么是名字也。」俱舍论五曰:「名谓作想。」同光记五曰:「梵云那么,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召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义。(中略)缘于名能起于想,能作想故,故名作想。」大乘义章二曰:「表诠诸法,说之为名。」
【三藏法数】
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名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体为名,诠义为句。如诸行二字,名也,而诸行无常四字则句也。以是诠诸行为无常之义理故也。唯识论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术语)显体为名,诠义为句。如诸行二字,名也,而诸行无常四字则句也。以是诠诸行为无常之义理故也。唯识论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名句文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诠体为名,显义为句,此二者所依之音声屈曲及字形为文。
(术语)诠体为名,显义为句,此二者所依之音声屈曲及字形为文。
名目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
(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
名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那摩Na%ma,译曰名。阿乞史啰Aks!ara,译曰字。名者实名,字者假名,总为事物之名称也。法界次第上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
(术语)梵语那摩Na%ma,译曰名。阿乞史啰Aks!ara,译曰字。名者实名,字者假名,总为事物之名称也。法界次第上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
名字比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但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者,谓无戒之僧也。大集经九曰:「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释氏要觉上曰:「善见律云:如有檀越,来请比丘,沙弥虽未具戒,亦入比丘数,是为名字比丘。」
(术语)但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者,谓无戒之僧也。大集经九曰:「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释氏要觉上曰:「善见律云:如有檀越,来请比丘,沙弥虽未具戒,亦入比丘数,是为名字比丘。」
名字沙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岁已上为沙弥者,以其为可作大僧之年岁故也。行事钞下四曰:「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同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缘未及故。」
【三藏法数】
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术语)二十岁已上为沙弥者,以其为可作大僧之年岁故也。行事钞下四曰:「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同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缘未及故。」
【三藏法数】
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名字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罗汉之实,而昌罗汉之名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术语)无罗汉之实,而昌罗汉之名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名字菩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大乘行位中小信之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
(术语)谓大乘行位中小信之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
名字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即之一。闻佛法名字之位也。(参见:六即)
(术语)六即之一。闻佛法名字之位也。(参见:六即)
六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名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为名,色蕴之一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法界次第上曰:「心但有字故曰名也,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法华玄义一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俱舍论十,有四释。其第三释曰:「随名显故。」同光记八曰:「随名显故者第三解,无色四蕴相隐难知,随名显故,标名称故。婆沙云:有说色法尘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申名显故,说之为名。」
【佛学常见辞汇】
1。五蕴的总名,五蕴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叫做色。2。在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中渐渐生长,五蕴完具的时候,叫做名色支。
【佛学次第统编】
名色者,五蕴之总名。受想行识之四蕴曰名,色之一蕴曰色。受等之四蕴,皆为心识之法,无形体可见,仅可知其名,故谓之名。色之一蕴,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是谓之色。
〔表〕
【三藏法数】
色即识心,色即羯逻蓝也。此之名色,是胎中初七日之形位,诸根未成之称,即五蕴肉团之体,是为胎中现在果也。(梵语羯逻蓝,华言凝滑。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三藏法数】
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术语)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为名,色蕴之一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法界次第上曰:「心但有字故曰名也,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法华玄义一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俱舍论十,有四释。其第三释曰:「随名显故。」同光记八曰:「随名显故者第三解,无色四蕴相隐难知,随名显故,标名称故。婆沙云:有说色法尘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申名显故,说之为名。」
【佛学常见辞汇】
1。五蕴的总名,五蕴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叫做色。2。在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中渐渐生长,五蕴完具的时候,叫做名色支。
【佛学次第统编】
名色者,五蕴之总名。受想行识之四蕴曰名,色之一蕴曰色。受等之四蕴,皆为心识之法,无形体可见,仅可知其名,故谓之名。色之一蕴,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是谓之色。
〔表〕
【三藏法数】
色即识心,色即羯逻蓝也。此之名色,是胎中初七日之形位,诸根未成之称,即五蕴肉团之体,是为胎中现在果也。(梵语羯逻蓝,华言凝滑。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三藏法数】
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